2005年7月17日,浙江省科技廳組織專家對由水稻所主持完成的“水稻穗瘟和葉瘟抗性的遺傳分析和基因定位”進行了成果鑒定。
專家組認真聽取主持人的課題綜合研究報告,仔細審閱了課題組提供的各項資料,并進行了嚴格的質疑和現場答辯。專家組一致:該項研究學術思想先進,試驗設計合理,資料翔實,研究工作系統而深入,研究結果創新性強,達到了同類研究的國際先進水平。該項研究獲得了4項創新:
1.針對多個稻瘟菌小種和自然稻瘟菌群體,分析了廣譜抗瘟性水稻材料谷梅2號對稻瘟病抗性的遺傳基礎,發現谷梅2號攜帶4個以上主效基因或基因簇,并將一個具有廣譜和全生育期抗性的基因簇定位于水稻第6染色體緊密連鎖的標記區間中,將一個抗性基因(Pibgm)定位于第2染色體長臂近末端處。
2.首次明確同一個抗稻瘟病基因可在不同生育期表現抗感差異。采用稻瘟菌92-183ZC15小種,分析了水稻葉瘟和穗瘟抗性差異的遺傳基礎,發現位于水稻第6染色體的Pi25(t)兼抗葉瘟和穗瘟,位于第12染色體的Pi24(t)僅控制葉瘟抗性,在國際上注冊了Pi24(t)和Pi25(t)新基因,并就檢測Pi25(t)的新標記申報了2個國家發明專利獲得公示。
3.發現同一個抗稻瘟病基因簇內Pi25(t)和Pi26(t)基因的協同作用是廣譜抗性的重要遺傳基礎,發現控制不同小種部分抗性的QTL對水稻田間的部分抗性具有協同作用,這些新結果對闡述水稻廣譜抗性和持久抗性的遺傳基礎具有重要意義。
4.首次明確了水稻抗稻瘟病基因對產量性狀的遺傳累贅,并分析了存在遺傳累贅的Pi25(t)區間的遺傳特點,為在水稻育種中有效利用Pi25(t)抗性基因提供了依據。(水稻所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