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生物節水與旱作農業團隊,首次解析了長期施用有機肥增加北方農田無機碳儲量機理,并量化了化肥引起土壤無機碳的損失總量。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環境化學快報(Environmental Chemistry Letters)》上。
土壤無機碳庫主要分布在北方土壤中,約占全國土壤總碳庫的34%-48%。因施化肥引起土壤酸化導致無機碳存量嚴重損失,可能會部分抵消全球陸地碳封存和減緩氣候變暖所作的努力?,F有的研究缺少長期施肥對無機碳損失、固存的定量化和機理性研究,缺乏保護或者增加無機碳的方法,進而影響我國農業“雙碳”目標的精準評估和實現。
該研究依托中國農科院禹城試驗站和甘肅省平涼試驗站的長期肥料定位試驗,證實了長期施用有機肥可增加無機碳儲量,首次明確了有機肥增加無機碳的主要途徑是增加次生碳酸鹽的形成和緩解原生碳酸鹽的損失。此外,在禹城鹽堿地,發現秸稈還田增加土壤無機碳儲量,這為鹽堿地固碳減排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首次定量化了長期施用化肥造成無機碳的損失,其損失量為初始土壤碳儲量的12%~18%,這個結果低于現有模型和文獻綜述對無機碳損失量的評估數據。研究揭示了長期施肥制度下無機碳的損失和封存途徑,并對土壤碳的儲存和排放做出科學評價,為助力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目標提供科學依據。
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等資助。(通訊員:王佳)
原文鏈接: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311-023-015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