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百合課題組揭示了百合紫色子房形成的關鍵機理。相關研究成果近期在線發表于《國際分子科學雜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上。

百合是重要觀賞、食用及藥用植物。其觀賞價值主要以觀花(花被片)為主,但是其一朵花從開花到花謝的自然觀賞期通常只有10-20天,百合切花瓶插壽命一般為7-15天,群體觀賞期通常約1個月。花謝即花被片衰老脫落后,便失去了其觀賞價值。在百合品種資源中,紫斑百合(Lilium nepalense D. Don)和亞洲百合栽培品種‘Tiny Padhye’等少數百合種類或品種具有紫色或紫紅色的子房,當花瓣脫落后,隨著這些品種的紫色子房膨大形成果實,具有很好的觀賞效果和長達2-3個月的觀果期。紅紫色的百合子房及果實可形成新的百合觀賞價值,若能將這一觀賞性狀擴展到更多百合品種中,將突破現有百合僅限于觀賞花(被片)這一局限性。
該研究運用解剖學、代謝組學、比較轉錄組學和分子生物學相結合的手段對百合紫色子房形成的分子機理進行了研究。紫色子房成色的色素主要成分為矢車菊素-3-蕓香糖苷,且主要積累在子房壁表皮下第一層細胞。表達譜表明參與花青素苷合成通路的所有結構基因(除LhANS)在紫色子房中的協同共表達是紫色子房形成的關鍵機理。此外,該研究發現,控制百合花瓣中花青素苷合成的重要調控因子LhMYB12-Lat在調控子房花青素苷合成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所博士研究生徐雷鋒是文章第一作者,明軍研究員是文章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支撐項目和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的資助。(通訊員 李海芬)
文章鏈接:http://www.mdpi.com/1422-0067/17/11/1881/htm
該研究運用解剖學、代謝組學、比較轉錄組學和分子生物學相結合的手段對百合紫色子房形成的分子機理進行了研究。紫色子房成色的色素主要成分為矢車菊素-3-蕓香糖苷,且主要積累在子房壁表皮下第一層細胞。表達譜表明參與花青素苷合成通路的所有結構基因(除LhANS)在紫色子房中的協同共表達是紫色子房形成的關鍵機理。此外,該研究發現,控制百合花瓣中花青素苷合成的重要調控因子LhMYB12-Lat在調控子房花青素苷合成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所博士研究生徐雷鋒是文章第一作者,明軍研究員是文章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支撐項目和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的資助。(通訊員 李海芬)
文章鏈接:http://www.mdpi.com/1422-0067/17/11/18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