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磨劍廿年 從零到頂
飼料所飼用酶技術體系創新及產品創制居國際領先水平
發布時間:2013-11-15
|來源: 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
11月14日,第八屆“大北農科技獎”在北京揭曉,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姚斌研究員主持的“飼料用酶技術體系創新及產品創制”科研成果一舉摘得特等獎。
姚斌研究團隊針對阻礙飼料用酶規模應用的2大瓶頸性問題——酶的性能和生產成本,確立了從酶的分子生物學等基礎性科學問題入手、系統性解決的研究思路,即通過酶基因資源的高效挖掘、酶的催化和構效機制的研究及進一步的分子改良來解決知識產權問題和酶的性能問題;通過酶蛋白高效表達的機制研究來解決生產成本問題。通過20年的不斷鉆研,該團隊取得了多項科研成果,建立了比較完善的飼料用酶基礎研究和產品開發技術平臺,確立了在飼料高新技術研究和實際應用領域的領先地位,同時還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推動了整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據悉,中國農科院飼料所1994年成立了中國飼料研究領域的第一個飼料酶工程研究室,姚斌及其研究團隊,以飼料用酶的分子生物學和基因工程研究及產業化開發為突破口,帶動飼料生物資源的前期開發和應用技術研究,開創性地將基因工程等高新技術應用到傳統飼料行業的研究工作中去,引領學科發展,使我國飼料用酶的基礎研究和產業應用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跨越式發展,并迅速成為一個兼具國際競爭力和社會經濟效益的新興產業。
在國際上,姚斌研究團隊所進行的飼料用植酸酶的研究開發工作也處于領先水平。以飼料用植酸酶為代表的多種飼料用酶的基因注冊數量以及相關研究文章的發表數量分別達到檢索數據庫的3.2-33.5%、2.5-14.2%,按機構排名均為第一,實現了在飼料用酶技術領域從零到頂的發展,確立了飼料研究所在飼料用酶研發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近5年來,該姚斌團隊共發表SCI收錄論文148篇,申請發明專利47項(已授權32項),專利及技術轉讓(許可)達到18項次,并成功實現了向美國的技術轉讓,轉讓金額超過5000萬元。
在對飼料用植酸酶技術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姚斌研究團隊在其他飼料用酶技術上取得整體性突破,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飼料用酶酶種生產的產業鏈。除植酸酶外,飼料用木聚糖酶、β-甘露聚糖酶、β-葡聚糖酶、α-半乳糖苷酶、葡萄糖氧化酶、果膠酶等多種酶制劑已實現產業化生產。
由于姚斌研究團隊成功地將研究成果轉化到實際生產中去,目前植酸酶的國內市場價格較國外公司進入中國的1995年下降了24倍,添加成本下降了近70倍,利用飼料用酶技術生產的植酸酶產品占據了國內植酸酶市場份額的90%以上,60%以上的產品實現出口,國外產品基本退出中國市場。此外,該技術的廣泛應用每年可節約飼料原料磷酸氫鈣20萬噸以上,節省飼料成本約9億元以上,并使動物糞便中排出的磷污染減少了約30萬噸,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贏”。(通訊員 王苑)

據悉,中國農科院飼料所1994年成立了中國飼料研究領域的第一個飼料酶工程研究室,姚斌及其研究團隊,以飼料用酶的分子生物學和基因工程研究及產業化開發為突破口,帶動飼料生物資源的前期開發和應用技術研究,開創性地將基因工程等高新技術應用到傳統飼料行業的研究工作中去,引領學科發展,使我國飼料用酶的基礎研究和產業應用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跨越式發展,并迅速成為一個兼具國際競爭力和社會經濟效益的新興產業。
在國際上,姚斌研究團隊所進行的飼料用植酸酶的研究開發工作也處于領先水平。以飼料用植酸酶為代表的多種飼料用酶的基因注冊數量以及相關研究文章的發表數量分別達到檢索數據庫的3.2-33.5%、2.5-14.2%,按機構排名均為第一,實現了在飼料用酶技術領域從零到頂的發展,確立了飼料研究所在飼料用酶研發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近5年來,該姚斌團隊共發表SCI收錄論文148篇,申請發明專利47項(已授權32項),專利及技術轉讓(許可)達到18項次,并成功實現了向美國的技術轉讓,轉讓金額超過5000萬元。
在對飼料用植酸酶技術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姚斌研究團隊在其他飼料用酶技術上取得整體性突破,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飼料用酶酶種生產的產業鏈。除植酸酶外,飼料用木聚糖酶、β-甘露聚糖酶、β-葡聚糖酶、α-半乳糖苷酶、葡萄糖氧化酶、果膠酶等多種酶制劑已實現產業化生產。
由于姚斌研究團隊成功地將研究成果轉化到實際生產中去,目前植酸酶的國內市場價格較國外公司進入中國的1995年下降了24倍,添加成本下降了近70倍,利用飼料用酶技術生產的植酸酶產品占據了國內植酸酶市場份額的90%以上,60%以上的產品實現出口,國外產品基本退出中國市場。此外,該技術的廣泛應用每年可節約飼料原料磷酸氫鈣20萬噸以上,節省飼料成本約9億元以上,并使動物糞便中排出的磷污染減少了約30萬噸,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贏”。(通訊員 王苑)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揎椪{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