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付廣重點介紹了他帶領的棉花抗逆遺傳改良創新團隊,在過去的10多年中,根據我國棉花生產對轉抗蟲基因棉花新品種的重大需求,圍繞棉花組織培養的分化性狀的遺傳基礎這一關鍵科學問題進行大量探索研究所取得的四大進展。一是有效縮短了遺傳轉化周期,克服了轉基因苗移栽成活率低的技術瓶頸;二是揭示了棉花體細胞胚胎發生的細胞學特征,有效拓展了轉化受體材料的基因型;三是探尋了體細胞分化的遺傳規律,創建了分化性狀純化的新方法;四是創制了大量的轉基因種質新材料,促進了棉花基因工程育種和產業化進程。據介紹,利用他的團隊所建立的“棉花規模化轉基因技術體系”;培育出數以百計的抗蟲棉新品種,為促進國產抗蟲棉市場份額從占有率5%提高到96%以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李付廣還以“中棉所41”抗蟲棉品種為例強調科研合作的重要性。該品種的育成是基因研發、高效轉基因技術、育種、推廣等不同環節專家共同合作的成果,是不同領域專家成功合作的典型范例,獲得2009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談到下一階段研究工作重點時,李付廣說,要針對我國棉區結構調整的發展趨勢提前謀劃,圍繞高產和高效的目標,協同改良品質、株型等重要性狀;基于全基因組水平,綜合運用基因組學、分子技術及獨創的大群體多逆境交叉選擇手段,結合傳統育種,提高育種效率;解析纖維發育和株型調控的遺傳基礎,初步探明纖維品質與適宜株型的同步改良機理,挖掘優異的品種資源和基因資源,創制一批具有株型緊湊、高產穩產的優良棉花品種。

院機關負責同志、院屬京區各單位領導、青年職工代表、研究生院學生代表等300余人參加了報告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