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11日上午舉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我院主持的“中國北方冬小麥抗旱節水種質創新與新品種選育利用”、“中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本底多樣性和技術指標體系及應用”、“高效廣適雙價轉基因抗蟲棉——中棉所41”、“新獸藥‘喹烯酮’的研制與產業化”、“南方紅壤區旱地的肥力演變、調控技術及產品應用”、“都市型設施園藝栽培模式創新及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推廣” 等6項成果獲200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些成果有效填補了國內外空白,推廣效果顯著,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為我院農業科技自主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1.中國北方冬小麥抗旱節水種質創新與新品種選育利用
該成果由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景蕊蓮研究員主持。通過研究,創立了國家標準《小麥抗旱性鑒定評價技術規范》,填補了國內外空白,被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采用,并在全國廣泛應用;發掘出15個國內外未見報道的抗旱節水主效QTL,創制出以我國抗旱耐瘠穩產廣適應品種為背景的小麥DH群體及遺傳連鎖圖譜,取得小麥抗旱節水分子標記研究原創性突破。
該成果將分子標記與常規技術相結合,創制出北方冬麥不同生態區的晉旱、長旱、洛旱、衡旱和西農旱五大系列抗旱節水優異種質39份;育成抗旱節水新品種33個(國審16個),應用1.2億畝,在我國小麥增產中發揮支柱作用。
2.中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本底多樣性和技術指標體系及應用
該項成果查清了農作物種質資源本底多樣性,統一了10大類全國種質資源度量指標,研制了110種作物的15053個技術指標和336個技術規范,標準化整理和數字化表達了20萬份種質。這些成果已應用于50多個國家項目,分發種質11.18萬份次,其中有450份在育種生產中得到了有效利用,累計推廣9.17億畝,間接效益985.34億元,為作物種質資源高效利用、保障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這項成果總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3.高效廣適雙價轉基因抗蟲棉——中棉所41
由我院棉花所育種室主任郭香墨研究員主持完成的高效廣適雙價轉基因抗蟲棉新品種——中棉所41,是將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Bt+CpTI雙價基因,采用花粉管通道法轉入常規棉品種中育成的。該品種產量比同類品種增產11.2%-14.1%,比美棉33B增產22%-25%;抗棉鈴蟲性強而持久,可減少棉鈴蟲70%-80%;抗枯萎病,耐黃萎病,耐干旱、鹽堿;纖維品質優良。
該品種適應性好,自2002年審定以來累計種植3700萬畝,增收節支超過65億元。該品種在培育過程中,集成了促早栽培和防早衰、推薦決策施肥、害蟲綜合防治、種子精加工等技術,并將其組裝為多媒體專家系統加以推廣應用,使肥料利用率提高10%,霜前優質棉率增加10%-15%。全國20多家育種單位應用該品種為親本,育成新品種(系、組合)54個,有力促進了我國轉基因抗蟲棉新品種的培育,推動了我國棉種產業化的發展。
4.新獸藥“喹烯酮”的研制與產業化
該項目由我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趙榮材等完成。“喹烯酮”填補了國內外對高效、無毒、無殘留獸用化學藥物需求的空白,有利于安全性動物源食品生產,對于增強我國動物性食品的出口創匯能力,促進我國養殖業的健康持續發展,提高我國獸藥自主研發的水平具有重大意義。2004年,科技部、商務部、質檢總局、環保總局等四部門聯合認定“喹烯酮”原藥及預混劑為國家重點新產品,在我國畜牧養殖業中廣泛推廣使用。這是我國擁有的第一個自主知識產權的獸用化學藥物飼料添加產品,也是我國建國以來第一個獲得國家一類新獸藥證書的獸用化學藥物。
目前該產品在包括香港、臺灣在內的33個省(市、區)的豬、雞、鴨和水產動物上推廣應用,部分產品已出口到東南亞國家,取得經濟效益近300億元,應用前景廣闊。
5.南方紅壤區旱地的肥力演變、調控技術及產品應用
該項目由我院環發所曾希柏研究員主持完成。項目以紅壤區不同母質發育、不同利用類型旱地為對象,形成了適合紅壤區旱地的高效利用模式,首次系統研究了同一生態條件下第四紀紅土、花崗巖、紫色砂頁巖3種母質發育旱地的肥力和作物產量演變規律,創造性地提出了不同母質發育旱地必須實行分類管理的新思路,構建了紅壤區旱地改土培肥與生產力提升的綜合調控技術體系。
項目組研制開發了8種不同配方的旱地作物專用復合肥、4種多功能調理型復合肥、4種紅壤旱地調理劑。通過與企業合作,在湖南、江西、廣西及廣東等省區新建或改、擴建生產線10條,實現新增利潤8000多萬元;形成了7套高效種植模式,可使作物增產10%以上、畝增收節支80-120元,還可大幅度提升土壤有機質和氮磷鉀含量;相關技術推廣應用4666萬畝,新增產值52.7億元。
6.都市型設施園藝栽培模式創新及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推廣
由我院環發所楊其長博士主持完成的這一項目,在都市型設施園藝關鍵技術領域取得了多項創新與突破,對設施園藝的技術進步和都市農業發展做出了重要的推進作用。該項目在國際上首次創立了甘薯“營養吸收根與塊根根系功能分離”的創新栽培模式,成功實現了薯類作物的空中結薯、周年連續生產;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了“垂直和斜面無土種植”方法,成功實現了垂直與斜面空間、建筑物表面的立體種植;發明了斜插式立柱、移動式管道等立體無土栽培技術,大大提高了空間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在國際上率先進行了茄子、辣椒、西瓜等20多種果蔬的樹式栽培,為作物單株高產潛力發掘研究和樹式栽培技術的普及奠定了基礎;首次發明了“多功能(MFT)水耕栽培”方法,解決了國際上水耕栽培系統果菜、葉菜不能兼用的技術難題;研制成功了營養液消毒、在線檢測與控制系統,為水耕栽培技術的普及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項目組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建成了20多個綜合示范基地,研究成果推廣到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小湯山國家農業園等國內外700多個知名農業園區和生產企業,實現經濟效益12.7億元。
此外,我院中國水稻研究所參與的“秈型系列優質香稻品種選育及應用”、作科所參與的“面包面條兼用型強筋小麥新品種濟麥20號”、作科所與資劃所共同參與的“吉林玉米豐產高效技術體系”和“玉米無公害生產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蔬菜花卉所和植保所共同參與的“南方蔬菜生產清潔化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等5個項目也分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據悉,200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共授獎374項(人)。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2人;國家自然科學獎授獎項目28項,包括一等獎1項、二等獎27項;國家技術發明獎授獎項目55項,包括一等獎2項、二等獎5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授獎項目282項,包括特等獎3項、一等獎17項、二等獎262項;授予7名外籍科學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