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華俊在致辭中充分肯定了我國航天工程育種30年來取得的豐碩成果,展示了中國農科院在航天工程育種中所作出的努力和貢獻。他說,中國農科院作為較早參與航天工程育種的農業科研單位,尤其是“十一五”期間作為全國航天育種協作組的牽頭單位,通過與國內外同行的緊密合作,積極開展航天育種工程地面育種研究,建立起誘變育種新方法,創新了地面模擬誘變新途徑,篩選出一批有益變異材料,形成了航天育種新體系,在農作物新品種培育中得到了切實應用。
唐華俊表示,“十二五”期間,中國農科院將繼續發揮作物遺傳育種等學科優勢,加大對育種材料的地面選育,積極爭取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研究闡明航天誘變機理、發生頻率和遺傳規律,進一步挖掘有利用價值的變異材料,創制一批具有突破性和市場競爭力的農作物優良新品種,探索誘變新品種“育繁推”一體化新機制,努力把全國航天育種協作組的工作做得更好、更實,為推動我國現代種業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會上,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技術顧問戚發軔院士、中國農科院航天育種中心主任劉錄祥研究員分別作了題為“中國航天有責任、有能力、有信心為中國航天工程育種做出應有的貢獻”、“航天工程育種回顧與展望”主題報告。與會專家、代表就航天育種的發展歷程與最新進展、航天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現代種業及相關政策探討、空間誘變機理研究、航天工程育種技術領域的機遇與挑戰、建立空間搭載實驗長效機制等論題展開研討與交流。
據悉,加快推進現代化農作物種業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戰略決策,生物種業已經列入國家“十二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航天工程育種作為緩解農作物優異資源匱乏、突破育種瓶頸的有效途徑之一,將隨著我國空間科學發展和現代農業的發展而迎來一個新的發展機遇期。同時,國家在5-10年內將發射多艘載人飛船和多個空間實驗室,為航天工程育種研究提供穩定、長期、高效的空間試驗平臺和有力的保障條件。這一切為我國航天工程育種技術和產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機遇和外部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