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王漢中在河南省安陽市主持召開了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技術集成創新與示范(西北區)工作研討會,審議討論了中國農科院
棉花研究所主持的西北(新疆)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技術集成創新與示范工作方案,提出了一系列建設性意見和建議,研究部署了下一步的工作。
王漢中指出,中國農科院開展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技術集成創新與示范行動,是貫徹落實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和“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重要舉措。其目的一是通過項目的實施,建立單季作物綠色增產增效的樣板,達到高產高效并重、生產生態協調的目標;二是通過主要糧食作物或棉花與固氮養地作物合理輪作,有效恢復土壤地力,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綠色可持續發展;三是以多年積累的定點觀測數據為支撐,構建起區域農業輪作“紅綠燈”指南,提出最佳作物搭配與輪作模式,實現周年長期綠色高產高效;四是集成產前、產中、產后相關技術,搭建區域農業“互聯網+科技服務+現代農業”的應用與展示平臺,提出區域農業生產關鍵技術綜合解決方案,實現全產業鏈的增產增效;五是創新工作機制,通過集成所內、院內、國內、國際的先進技術,建立全國協同的集成創新與示范聯盟,提高成果轉化與服務產業發展的能力。
王漢中強調,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技術集成創新與示范行動是綠色增產增效模式攻關的“升級版”,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高度重視。各單位要借鑒
棉花所的做法,按照陳萌山書記的要求,“一把手”親自抓,早謀劃,早落實,為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自2013年開始,中國農科院組織實施了農業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范工作,先后實施了玉米、小麥、水稻、大豆、油菜、馬鈴薯、棉花、奶牛、羊等9個項目。通過院內外兄弟單位聯合攻關,整合了院內外優勢科技資源,構建了由國家、省、市三級創新主體組成的協同攻關網絡,建立了服務全國的研究、示范、推廣上、中、下游緊密銜接的協同攻關平臺。為了推進工作的深入發展,全院決定從2016年開始,推出集成創新與示范的“升級版”,實施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技術集成創新與示范行動,擬在東北、華北、西南、西北、長江上中下游和華南地區的10個重點區域建立集成創新與示范基地。
院成果轉化局局長袁龍江、
棉花所所長李付廣、
農田灌溉研究所黨委書記黃修橋、
農業信息研究所副所長王文生、
油料作物研究所副所長張學昆以及植保研究所、新疆農業科學院、新疆昌吉州農業局、昌吉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中南財經大學等單位的領導和專家40多人參加了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