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我國棉花抗黃萎病新品種選育技術居國際領先
“棉花抗黃萎病中植棉系列新品種選育及應用”通過鑒定
發布時間:2013-09-30
|來源: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
近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植物保護研究所和南京農業大學等單位共同完成的“棉花抗黃萎病中植棉系列新品種選育及應用”成果鑒定現場會在河南新鄉召開。

由朱玉賢院士、喻樹迅院士等棉花領域權威專家組成的鑒定委員會先后考察了位于中國農科院新鄉七里營試驗基地的棉花抗黃萎病人工復合高壓病圃和抗病育種現場,檢查了育種體系技術平臺和株系種植圃,對中植棉2號等抗黃萎病系列品種的田間抗病性和豐產性表現進行現場評議。課題主持人戴小楓研究員代表完成單位匯報了成果情況。鑒定委員會一致認為,該成果總體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其中人工高壓復合動態病圃抗黃萎病鑒定、檢測技術和棉花抗黃萎病新品種選育技術居國際領先地位。
據了解,“棉花抗黃萎病中植棉系列新品種選育及應用”成果系由課題組歷經26年潛心研究完成。該成果突破了以往田間抗黃萎病鑒定結果不準確、穩定性和重現性差,缺乏可有效利用的抗原和抗性快速檢測技術等技術關鍵,創建人工高壓復合動態病圃篩選與分子標記輔助聚合抗病育種技術體系,創制出我國第一個高抗黃萎病的棉花新種質中植372;以中植372為骨干親本,培育出新種質、新材料、新品系128個,選育出國審品種7個、省審品種6個,培育出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我國第一個抗黃萎病、對枯萎病免疫和高抗棉鈴蟲的三抗棉花新品種—中植棉2號,填補了國內外空白。該品種2006年通過國家新品種審定,2007年被農業部指定為國家區試對照品種,先后成為農業部和多省主導品種;新陸中46號在新疆庫爾勒尉犁縣百畝連片種植,連續2年創下新疆棉花大面積籽棉單產最高紀錄,達到800公斤/畝以上。
據悉,截止2012年,以抗黃萎病為主要特征的中植棉系列棉花抗病新品種已實現推廣應用面積5580萬畝,直接經濟效益123億元,經濟與社會效益顯著。中植棉系列抗黃萎病新品種的選育成功和應用,徹底結束了我國棉花不抗黃萎病的歷史,對保障我國棉花生產可持續發展,促進相關學科發展,提高我國在國際學術界的地位和影響,都具有重要意義。


據悉,截止2012年,以抗黃萎病為主要特征的中植棉系列棉花抗病新品種已實現推廣應用面積5580萬畝,直接經濟效益123億元,經濟與社會效益顯著。中植棉系列抗黃萎病新品種的選育成功和應用,徹底結束了我國棉花不抗黃萎病的歷史,對保障我國棉花生產可持續發展,促進相關學科發展,提高我國在國際學術界的地位和影響,都具有重要意義。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