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14日,由中國土壤學會土壤肥力與肥料專業委員會、中國農業科學院
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等單位聯合主辦,依托“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中低產田改良科技工程”的“耕地地力培育與農產品安全”學術研討會在杭州召開。來自中科院、中國農科院等近30家科研單位共120余位代表參加了會議。會議由中國土壤學會常務理事、土壤肥力與肥料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農科院
環發所曾希柏研究員主持。
此次會議以“耕地地力培育與農產品安全”為主題,就耕地質量培育、退化耕地修復、施肥對耕地地力和農產品質量影響等方面進行了交流。李保國、徐明崗等專家應邀就耕地退化與地力培育、農田有機質提升原理與技術、低產耕地快速改良培肥、生物炭的性質表征及對耕地改良的效果等內容作了報告。與會代表圍繞秸稈生物炭對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作物秸稈直接還田技術及改土效果、作物秸稈腐解規律及微生物篩選、耕地有機質與養分提升等內容,對相關技術在低產田改良、耕地地力培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進行了研討。“中低產田改良科技工程”項目組成員還分別介紹了各自的研究工作進展,以及項目啟動實施以來取得的主要成果,同時就今后的研究重點等內容進行了討論。
會議認為,作為全球人多地少缺水的國家,我國在人均耕地、淡水分別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和25%的情況下,成功解決了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實現了糧食“九連增”。但與此同時,我國耕地資源緊張、中低產田比例大、后備耕地資源嚴重不足以及水資源緊缺的態勢更加嚴峻,全國每年因城鎮化等原因減少的耕地面積達600萬畝以上,在這種情況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緊緊握在自己手里的任務將更加艱巨。因此,必須大力強化低產田改良,提高耕地的綜合生產能力,促進增糧增效。
此次會議在加強國內土壤肥力管理和中低產農田改良研究團隊間的聯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相關學者間溝通的重要平臺,是深入了解我國中低產農田現狀與改良技術措施及其應用前景的重要途徑。
據了解,下一次專業委員會學術研討會將以“低產田改良”為主題,由西南大學承辦,時間初步確定為2014年11月上旬。(通訊員 田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