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退化及污染農田修復團隊在外來入侵毒害草精準監測與變量施藥技術研發方面取得突破,提升了有毒有害入侵雜草防治的精準性和時效性。
據張國良研究員介紹,外來毒害草治理一直是一項重大科技難題。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支持下,研究人員集成了外來入侵毒害草全生育期視覺光譜精準監測和無人機精準變量施藥等綠色防控新技術成果,并依托“毒害草精準監測與防治聯合實驗室”,對相關技術成果進行了推廣。其中視覺光譜精準監測技術對外來毒害草全生育期識別精確度達到96%以上;變量施藥新技術總體施藥量誤差可以控制在3%以內,變量效果可以達到80%以上,時效性提高10~15倍,節約用藥40%~70%,為我國外來毒害草防控提供了新技術手段。
新技術體系優勢體現為:一是識別準:外來毒害草全生育期視覺光譜識別技術,可解決基層人員對外來毒害草認不得、識不準的技術難題;二是測量精:應用北斗導航系統精準計算外來毒害草分布位點、種群密度、發生程度,解決基層人員監測費時費力、測不準的難題;三是運算快:依托大數據和云計算人工智能技術,可瞬時獲得外來毒害草精準分布三維地圖和施藥處方圖,提高時效性,解決傳統方式耗時、費腦又費力的問題;四是噴藥省:依據外來毒害草分布精準位點和種群密度,設置網格狀施藥處方圖,依托變量植保機實施變量施藥,大量節約用藥,省錢又環保。
技術發明以來,研究人員已先后針對刺萼龍葵、少花蒺藜草、豚草、薇甘菊等多種惡性外來毒害草,在河北、內蒙古、新疆、四川、海南等地開展了新技術示范與應用,為基層農業環保部門節約了資金,提高了監測防控效率,得到了廣泛好評。特別是在今春疫情期間,研究人員克服種種困難,堅持服務農業生產一線,利用線上線下各種技術手段,為有技術需求的部門和農戶提供軟硬件支持和服務支撐,充分抓住外來毒害草監測和防控最佳時間點,確保不耽誤農時,為疫情期間的農業生產提供了堅實保障。(通訊員 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