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系統解決玉米、油菜、棉花和薯類等作物機械化生產技術體系問題,推動建立農機和農藝技術融合發展、協調推進的長效機制,提高主要糧棉油作物機械化發展水平,4月11日,農業部科教司和農機化管理司在山東省濰坊市組織召開了主要農作物農機農藝技術融合研討會。會議由我院農機化所、作科所、棉花所、油料所等單位承辦。農機化司副司長劉憲和農機化所所長易中懿主持了會議。
農機化司司長宗錦耀、科教司副司長劉艷等出席會議并講話。中國工程院院士傅廷棟、劉旭、羅錫文以及農機農藝領域有關專家在會上分別就如何促進農機與農藝結合、推動農機化發展做了演講。
宗錦耀指出,“十一五”期間,我國農機化取得了較快發展,已進入中級階段,但仍然存在較多薄弱環節。農機農藝結合不夠緊密是造成這些薄弱環節機械化發展緩慢的重要因素。農機與農藝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是現代農業生產的發展方向,也是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方向。
宗錦耀強調,關于農機農藝融合問題,今后重點要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第一,建立農機農藝融合的長效機制,要形成制度,定期進行工作聯系、溝通和會商,統籌協調解決農機化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第二,進一步明確發展目標任務,分別研究提出玉米、油菜、棉花、馬鈴薯等作物機械化發展的重點、目標任務,制定分階段、分地區推進工作思路和具體措施。第三,加快研發關鍵環節農機化技術裝備。第四,完善適應機械化作業的種植技術體系。
傅廷棟重點分析了當前油菜種植技術對推動機械化發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他強調,玉米、木薯、甘蔗套種大豆可增產且能改善農田生態環境,而油菜栽培要達到低耗、高效目標,必須合理密植,這種套種、密植等農藝技術對機械化生產提出了新的要求;勞動力不足且機械化問題未全面解決,是我國油菜種植面積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他還強調了促進油菜機械化生產的重要作用。
劉旭提出,要用標準化引領規模化,用規模化實現產業化,用數字化提升機械化,用機械化推動現代化。他認為,農機農藝相融合到了關鍵階段,農藝技術如果不能適應機械化,農機如果不能很好的結合農藝的需求,兩者都很難發展。現階段,農機的發展決定著農藝的發展、決定著農業的發展。
羅錫文從農機和農藝的角度分別討論了農機農藝融合的方式。他說,培育適合機械化生產的作物品種,制定適合機械化生產的農業生產技術體系,研制適合農藝要求的農業機械,是推動農機農藝相融合的必經之路。為更好的推動農機農藝融合,他提出建立農業部領導的農機農藝融合體制,定期或不定期專題討論我國農業生產的農機農藝融合的問題;充分發揮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的作用,在農業產業體系的建設中加強農機農藝融合;選擇若干典型作物進行農機農藝融合示范,取得經驗后全面推廣。
劉艷在總結發言時指出,播種和收獲兩個環節是農機農藝融合最難也是最重要的環節,必須加大力氣加以落實;應建立統一的種植制度和標準,實現標準化農業,要將現代產業技術體系的試驗站加入其中;要梳理出一些農機農藝成功結合的典型,總結其成功的經驗;此外,因農機作業質量對農作物產量有較大影響,應加大農機手的培訓。
玉米體系首席科學家、作科所張世煌研究員,棉花體系首席科學家、棉花所所長喻樹迅,油菜體系首席科學家、油料所所長王漢中等應邀參加會議并作專題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