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19日,中國農業科學院
農產品加工研究所2015年“加工大講堂”隆重開講。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龐國芳院士、河南農業大學張改平院士、中科院電子學研究所魏育成博士應邀來所。所長戴小楓主持報告會并向三位專家頒發了加工所特聘研究員聘書。
龐國芳作了題為“立足崗位育才 創新實現成才——一條不斷探索創新的路”的報告,針對科研工作如何確立選題、組建團隊、深入調研、潛心研究、推廣應用等。他重點介紹了其團隊在蜂蜜檢驗新技術研發和茶葉農藥多殘留檢測方法創新等領域取得的技術突破與成就,并根據多年的經驗體會,就科技創新必須具備的思路、方法和精神與大家進行了交流。他認為,創新是科技工作者的天職,解決國家和人民的急需正是最大的創新。他強調,合格的科技工作者要不斷培養自身良好的學風、優秀的作風和高尚的道德品格,不斷培養系統的科學思維能力和“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綜合應對能力,更要勇于在思路創新、行動創新、攻堅克難方面率先垂范,將個人能力、團隊能力、擁有的設備潛能發揮得淋漓盡致。科技工作者的脈搏跳動要與國家和人民需求一脈相承,時刻準備著為滿足國家和人民需要貢獻自己的力量。
張改平作了題為“科學•人生”的報告。他與大家分享了“先做人、后做事”精神大餐。他認為,做好人是把好事做到極致的必要前提,既做好人、又把好事做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他指出,做人要有能包容天下的胸懷氣度和勇于犧牲奉獻的崇高境界,要以誠待人、寬容待人,時刻心存感激與敬畏之情。作為科技人員,更要建立高尚的科學道德與學術誠信。他鼓勵大家要用堅定的信念、科學的思想、正面的思維、不懈的努力不斷武裝自己,以“干大事、成大業”為目標,深深扎根到科研工作中去,實現從夢想到現實的偉大轉變。遵從這一理念,張改平帶領其團隊在我國重大動物疫病防控領域兢兢業業開展研究,建立了以抗原、抗體和半抗原為靶標的三大免疫試紙快速檢測技術體系,為我國動物源食品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魏育成作了題為“社區式CPS NET平臺——面向工業4.0的分布式虛擬制造方案”,向大家詳細介紹了信息物理系統(CPS)概念與應用,闡述了制造業在工業1.0至4.0發展中的升級全過程。他介紹,我國目前正處于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階段,國民經濟以服務業為主導,制造業產能過剩、利潤低下、人才不足。建設堅實的國民經濟體,離不開工業尤其是高價值制造業的發展。預計到2050年,城市人口將達到總人口的70%以上,人們的消費方式將發生劇烈變化,必須依托制造業生產高度個性化的產品,才能確保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繁榮發展。在介紹社區式CPS NET平臺環節,魏育成博士結合農產品加工專業特色,以“我的酸奶”為例講解了CPS自動化生產全過程,以視頻短片展示了這一全新概念在制造業領域的創新應用,給大家極大的概念震撼與思維啟發。
戴小楓表示,當前我國正處在調結構、穩增長、惠民生、促改革、轉方式的發展新階段,要求我們要以更加開放的態度、更加廣闊的胸襟、更加全球化的視野和更高的戰略眼光來重新審視我們的事業和研究所的發展。院士和專家的報告不僅拓展了大家的視野,啟發了創新思路,強化了科學研究的邏輯意識,老一輩科學家的世界觀、人生觀、方法論,更為大家繼續攀登事業高峰注入了無限正能量。
戴小楓對研究所員工提出了3點要求:一是要學習院士專家崇高的治學精神與厚德載物的人生實踐,以做人的德行來承載事業之舟。要建立崇高的科學信仰,以國家戰略為己任,將國家、社會、民族的前途命運與自己的事業結合在一起,自覺肩負起天下興亡的職責,肩負起國家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二是要學習建立系統的科學思維能力,好的理論創新都是以科學思維為基礎,通過洞悉整個科學前沿,不斷進行分析、判斷、總結、歸納、預測的結果。系統的思維能力與良好的科學思維習慣,是成就科研創新的基本要求與必備素質。三是要率先探索信息技術與農產品加工相結合的全新交叉學科領域。信息技術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農產品加工業是國民經濟基礎性、戰略性支柱產業,是朝陽產業、萬歲產業和財富產業。為農產品加工插上生命科學和信息技術革命的翅膀,將為農產品加工引領現代農業發展、支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無限的發展動力。希望廣大科研人員能夠定位產業重大需求,謀劃探索新的學科發展方向,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與國家使命,共譜我國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的宏偉藍圖,為早日實現國際一流的發展目標努力奮斗。(通訊員 尚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