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5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在湖南召開“南方稻區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控”協同創新行動現場觀摩會,總結交流該項目啟動實施一年來的主要研究進展與技術示范區建設情況,部署下一階段推進工作。院黨組書記陳萌山出席并講話。副院長吳孔明主持交流座談會。

參會代表考察了位于湘潭的項目技術示范區及其各個功能區的試驗示范情況,項目牽頭單位環保所以及6家參與單位分別匯報了該項目的整體進展與各個創新任務的進展情況。據介紹,該項目自2015年3月29日啟動實施以來,以“凈源”“失活”“減量”“低吸”技術為主要途徑,組織全院7個研究所、11個創新團隊開展協同攻關與技術集成,取得了可喜的進展。首次證明水稻體內廣泛存在的非選擇性陽離子通道是影響大多數水稻品種鎘吸收轉運的關鍵通道,開發了一批削減稻米鎘的葉面調理劑、微生物制劑和鈍化劑;初步篩選出10余份稻米鎘積累相對較低和較高的水稻品種;確定了水稻籽粒中鎘元素的富集部位,開發了一種新型脫鎘再造米工藝;建立了100畝綜合防控技術核心示范區。
陳萌山充分肯定了該項目實施1年來取得的積極進展。他說,協同創新局面初步形成,7個研究所、11個創新團隊圍繞同一個項目、本著共同目標,開展協同科技攻關,體現了創新工程的要義,做到了創新工作真協同、真行動;技術創新路線符合重大命題的需要,既能按照科學的規律往前走,同時也能更好地契合國家的需求;研究表明出一些積極的勢頭、苗頭,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科技成果。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于農業部和湖南省農委的有力指導和大力支持,離不開所有參加團隊的積極配合與主動參與,也與環保所作為牽頭單位勇挑重擔、高度負責、協調推動是分不開的。
陳萌山強調,各參與研究所及其創新團隊要切實增強對該項目重要性與緊迫性的認識。稻米的重金屬污染涉及到食品安全問題,作為國家隊的科研工作者,要為破解這個重大問題主動擔當、主動作為。同時,稻米的重金屬污染又是一個科學問題,破解這個世界性難題,是科學工作者應盡的職責。參加項目的每個研究所、每個創新團隊、每個科技人員,不僅要產出科研成果,還要產生科研成果所需要的一種講使命、講奉獻的精神。
陳萌山要求,要進一步加大措施,不斷深入推進“南方稻區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控”協同創新行動,將其做成國家項目和全院協同創新的“一號項目”,在運行機制與創新成果上走在前面,為其他項目發揮示范引導作用。一要進一步完善組織管理體制。借鑒“兩彈一星”的模式,實行雙重領導管理制度,形成協同攻關的組織模式。行政總指揮由院領導與牽頭所領導擔任;技術總師由牽頭所的專家擔任,負責具體技術工作;各個參與所也要有兩位同志負責。二要落實項目預算。院里已決定提高協同攻關項目預算在創新工程項目中所占的比例,充分體現協同攻關的需要。三要建立協作攻關的科研機制。要建立專家咨詢組,加強項目的總設計,無縫鏈接創新鏈與產業鏈。同時,各個參與團隊的研究項目要與協同創新項目的兩條線并行推進,真正形成分工協作、協同攻關的科研機制。四要落實項目考核評價。要加大所有協同攻關項目的考核力度,根據考核績效確定預算的規模。環保所要利用該項目研究出臺一套具體考核與評估辦法。五要抓好基地建設和管理。要把湘潭試驗基地放在優先地位,按照國家級標準加大建設力度,建成開放性、先進性、示范性的國家級平臺。要探索建立充滿活力的基地管理機制,組建精干的管理隊伍,提供優質良好的服務,更好地促進科研活動的開展。
農業部科教司副司長王衍亮、湖南省農委副主任蘭定國、院黨組成員人事局局長魏琦出席,參與南方稻區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控協同創新的相關研究所領導、專家,以及院機關相關部門、湖南省農業環保站、湘潭市農科所的負責人共70余人參加了活動。(通訊員 姚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