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草地蟲鼠害監測與防控創新團隊評估了我國褐家鼠種群對抗凝血類滅鼠劑的抗性現狀,解析了我國及歐洲褐家鼠抗性變異的進化模式。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
褐家鼠廣泛分布于全球,在我國除西藏地區外均有分布,2023年被農業農村部列入《一類農作物病蟲害名錄》??鼓悳缡髣┦欠乐魏旨沂蟮仁箢惖闹饕瘜W藥物,但鼠類容易對其產生抗藥性。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褐家鼠對該類滅鼠劑的抗性情況尚不清楚。
該研究分析了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抗凝血滅鼠劑產品的注冊與農區用量情況,以及我國47個采樣點的褐家鼠靶基因的變異情況,表明毒性較低的一代抗凝劑在多數種群中仍適用。東亞(含我國北部地區)被認為是褐家鼠的古老起源地,通過分析全球褐家鼠的靶基因變異,排除了歐洲褐家鼠攜帶的多種抗性變異是由東亞種群中已存在的突變傳到歐洲的假設,研究認為我國褐家鼠的靶基因變異可能是抗凝血類滅鼠劑使用后產生的新突變。該研究為我國褐家鼠防控中抗凝血滅鼠劑選擇以及抗性種群治理提供了參考。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通訊員:郭建英)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4.176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