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農業科學院上海獸醫研究所動物流感病原生態學創新團隊首次闡明坦布蘇病毒不依賴蚊媒直接在動物間傳播的分子基礎,為新型疫苗的研制提供了理論依據。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病毒學雜志(Journal of Virology)》上。
自2010年以來,新發鴨坦布蘇病毒病在我國鴨群中廣泛流行,給我國鴨養殖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該團隊研究發現,盡管坦布蘇病毒屬于黃病毒科黃病毒屬,但是與大多數黃病毒屬病毒不同,引起新發鴨傳染病的坦布蘇病毒可以不依賴于蟲媒在鴨間傳播;早期蚊源的坦布蘇病毒可以在鴨子部分臟器中復制,但是不能在鴨間傳播。為闡明黃病毒屬病毒直接在動物間傳播的分子基礎,該研究團隊利用反向遺傳技術,發現坦布蘇病毒的E蛋白是決定病毒的組織嗜性和在鴨間傳播能力的關鍵蛋白,進一步將這一功能聚焦到了E蛋白結構域I上。最終明確了E蛋白第156位氨基酸的改變,影響坦布蘇病毒在鴨體內的復制和鴨間傳播能力。
該研究首次發現P156S突變導致坦布蘇病毒在鴨體內組織嗜性更加廣泛,是蚊源坦布蘇病毒獲得在鴨間傳播的關鍵分子基礎,為闡明黃病毒屬病毒在動物間直接傳播提供了病毒模型,也為新型疫苗的研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
該研究得到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十三五重點研發專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通訊員 張北民)
原文鏈接:http://jvi.asm.org/content/early/2018/06/07/JVI.00427-18.full.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