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第29期“農科講壇”(中國農業科技報告會)在國家農業圖書館報告廳舉行。本次“農科講壇”邀請特產研究所特種經濟動物分子生物學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主任、農業部特種經濟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重點實驗室主任楊福合研究員講述了“神奇的梅花鹿”。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院黨組成員、人事局局長賈廣東出席報告會。報告會由副院長梅旭榮主持。
楊福合在報告中介紹了鹿茸以及鹿科動物(梅花鹿)的生物學特性。他說,鹿茸作為珍貴的中藥材,具有很強的生精補髓、養血益陽、強健筋骨的作用,自古以來就被認作是不可多得的珍品。鹿茸的“神奇”之處就在于其具備可自行脫落與再生、快速生長、迅速骨化和傷口自我保護的能力,而梅花鹿也存在“爭雄”打斗以及對有毒有害植物耐受的特性,破解這些“生物學之謎”,就是梅花鹿科研工作的主攻方向。目前,科學界已經在鹿角的發生、鹿角(茸)的快速生長、鹿角(茸)中的功能組分、茸(角)傷口的自我保護、梅花鹿的骨質疏松逆轉等方面開展研究,“鹿之謎團”正在被逐步揭開。
楊福合強調,開展鹿角(茸)生物學功能的深入研究是進一步揭示梅花鹿“生物學之謎”的關鍵。近年來,中國農科院特產所啟動了“中國梅花鹿基因組”,繪制了高質量的梅花鹿基因組圖譜,組建了“鹿茸功能組分研究組”,積極推動了“高活性小分子物質”評價,闡述了鹿科動物系統的發生關系;相關加工團隊還開展了“梅花鹿及鹿茸”產品的研發,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楊福合說,目前研究發現,鹿茸中含有促進機體新陳代謝、傷口愈合、神經修復、抗炎抗衰老、改善骨關節機能的重要組分,下一步將帶領團隊,繼續深入開展梅花鹿角(茸)的生物學研究,嘗試建立高等生物肢體的“再生”模型,爭取在功能組分研究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使神奇的梅花鹿更好地造福人類健康。
報告會邀請中國畜牧業協會秘書長何新天研究員、中國中醫科學院李軍德研究員作為點評嘉賓,與楊福合一起和到場的科研人員、學生代表進行了互動交流。
院機關各部門負責同志、院屬京區各單位領導、青年職工代表、研究生院學生代表等500余人參加了報告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