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病害防控與風險評估創新團隊發現了在棉花寄主與黃萎病菌協同進化中,抗病棉花品種誘導黃萎病菌毒力升級,對于深入理解寄主與病原菌互作機制及有效防治棉花黃萎病具有指導意義。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生態毒理學與環境安全(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上。
由大麗輪枝菌引發的黃萎病是我國棉花生產中危害最嚴重的病害之一。在農業生態系統中,植物抗病性與病原菌毒力的動態博弈驅動著雙方協同進化,其中黃萎病菌的毒力分化現象尤其值得關注。
該研究解析了高毒力菌株Vd076的后代菌株在生理特征和遺傳變異方面的動態變化,明確了不同抗性棉花品種對大麗輪枝菌毒力分化的誘導效應,并闡明了毒力分化的關鍵分子通路。研究發現,相較于中低毒力菌株,高毒力菌株呈現顯著的生理特征和基因組可塑性;抗病棉花品種較感病品種更能促進病原菌毒力升級。研究結果揭示了植物抗性驅動病原菌適應性進化的重要規律,為建立基于協同進化理論的黃萎病防控體系提供了理論支撐。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新疆“天池英才”引進計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等項目的資助。(通訊員 梁冰)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ecoenv.2025.117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