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肉羊遺傳育種科技創新團隊揭示了綿羊半野化過程中影響綿羊角型變化的重要功能基因和突變位點。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GigaScience》上發表。
與“馴化”相對應,動物在自然界中不斷進化,重新獲得野外生存能力的過程被稱為“野化(feralization)”。綿羊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之一,在世界范圍內已被馴養的綿羊數量和分布區域遠遠超過野生綿羊。中國是歷史悠久的養羊大國,綿羊品種間遺傳多樣性非常豐富,這為綿羊遺傳進化研究提供了良好素材。部分藏羊由于地處西藏,地廣人稀,管理粗放,直接放養于高原上,因此處于接近野生狀態,即半野化階段。隨著人類環境意識的提高和綠化面積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家養動物被拋棄進入自然環境中,因此,當前對半野化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牧醫所肉羊遺傳育種科技創新團隊通過綿羊基因組重測序,發現了藏綿羊3個品種里出現了分化,2個品種因生存環境表現出半野化現象。隨后發現多個感官知覺、肌肉力量、采食行為、交配過程和侵略行為的基因與野化有關。進一步的研究還揭示一個與角型有關的基因在藏羊野化過程中變化最為明顯,并發現該基因的一個錯義突變與綿羊特異的螺旋向外角型有關。這一新發現開拓了綿羊半野化方面的研究,促進了角型性狀遺傳機制研究的開展,能夠為山羊、牛等其他物種角型性狀研究提供參考。
該研究得到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資助。(通訊員 高冰清)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93/gigascience/giy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