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農村部公布了第一批共16個國家農業綠色發展長期固定觀測試驗站,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桂林試驗站位列其中。
試驗站所在地——廣西興安縣有“桂北糧倉”之稱,是熱帶和亞熱帶交界地,作物種植種類多,病蟲害種類繁多,發生危害嚴重,是研究水稻、熱帶和亞熱帶作物最理想的地區。由于興安縣地處“湘桂走廊”要沖,是我國水稻稻飛虱和稻縱卷葉螟等“兩遷”害蟲遷入長江中下游稻區的必經之地和主要危害區,是開展其監測和防控的咽喉要道,同時也是預防與控制東南亞地區外來農業有害生物傳入的前沿陣地。試驗站以華南山地丘陵區水稻病蟲害監測與綠色防控模式為方向,開展水稻等南方作物病菌生理小種和害蟲生物型變異、病蟲害遷飛流行規律發生為害動態、病蟲害抗藥性和化學農藥殘留監測、東南亞地區外來有害生物入侵風險評估和防控等研究,開展農業有害生物及其天敵長期固定觀測工作。
自2007年4月起,植保所在該地區利用毫米波掃描昆蟲雷達系統開展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等重大遷飛性害蟲的監測預警研究,并持續開展水稻病蟲害綜合治理研究工作。2009年基地掛牌為中國農業科學院桂林有害生物防治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2011年被農業部命名為桂林作物有害生物防治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2019年5月納入國家農業科學觀測實驗站,命名為“國家植物保護桂林觀測實驗站”。(通訊員 歐陽燦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