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農業資源利用與區劃創新團隊運用計劃行為理論分析南方稻區農戶采納水稻—綠肥輪作用養結合型農作系統的意愿、行為間的轉化關系及協同聯動效應,探討生態補償在引導、催化意愿轉化為行為的作用程度,對制定推進耕地質量提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政策具有重要的現實啟示意義。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農業系統(Agricultural Systems)》上。
據團隊首席尹昌斌研究員介紹,我國南方稻區擁有大量的冬閑田,充分利用冬閑窗口種植綠肥,將傳統水稻—冬閑農作模式改造為水稻—綠肥輪作系統(RGRS),對推進耕地質量保護、提高耕地產出效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然而,作為一種具有正外部性的親環境行為,當前農戶采納RGRS的積極性并不高。探討農戶采納RGRS的動力機制,剖析內外部因素的協同聯動效果,是實現此農作系統在更大范圍推廣的關鍵所在。
研究團隊基于南方稻區湖南、江西、廣西、安徽、河南(信陽)五省(區)1217份實地調研樣本數據,構建了一個拓展的計劃行為理論分析框架,揭示了農民RGRS采納意愿、行為及其之間的轉化關系。結果表明,農戶意愿受感知行為控制的影響最明顯,尤其是資本約束控制信念和預期環境效益控制信念,同時主觀規范特別是人際關系規范,也會對農戶意愿產生積極的影響。另外,農戶采用RGRS的意愿與行為之間存在高度的正向一致性,即強意愿總是傾向于轉化為實際行為;生態補償通過調節感知行為控制對意愿的影響強度,顯著提高了意愿轉化為行為的可能性。研究成果可為引導意愿轉化、催化行為發生提供可行的政策工具。
該研究得到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綠肥產業技術體系等項目的共同資助。(通訊員 金云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