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的科技成果“薯類鮮濕粉條加工關鍵新技術裝備研發及應用”通過了以李培武院士為組長的專家組的科技成果評價。專家組認為該成果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針對我國薯類鮮濕粉條加工產業存在的易斷條、不耐煮、明礬超標等問題,加工所開展了無明礬薯類鮮濕粉條加工新技術、關鍵核心部件創制以及摻雜粉條精準鑒別技術研究與開發。
該成果創新性提出將多糖與蛋白作為結構因子替代明礬的策略,設計了高品質抗拉伸耐煮制薯類鮮濕粉條配方以及營養鮮濕粉條配方,甘薯和馬鈴薯粉條的拉伸強度分別提高至明礬粉條的2.02倍和1.76倍,煮斷時間分別提高至1.73倍和2.71倍。創新設計了打芡和面、自動鋪漿成型裝置等關鍵零部件,創制了鋪漿切割式鮮濕粉條加工裝置,實現了薯類鮮濕粉條的自動化生產,薯類鮮濕粉條的成品率提高了18.75%,達95%以上,生產效率提高了7倍。創建了銀染電泳法精準鑒別薯類鮮濕粉條摻雜外源淀粉新技術,外源淀粉的檢出限達3%。
該成果核心技術在國內6家薯類龍頭加工企業中推廣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對促進我國薯類加工產業技術升級,改善全民營養健康具有重要意義。(通訊員 楊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