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畜禽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科技創新團隊研究發現了2個調控羊毛細度和密度的主效基因突變,該突變可增加1.6-2.2公斤羊毛單產,為細毛羊產量和質量雙提升提供了分子育種靶點。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前沿研究雜志(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上。
羊毛是屬于天然纖維,因其具有柔軟、保暖性好、吸濕性好、透氣性好等優良特性,成為紡織工業的重要原料。羊毛的細度和密度直接決定了羊毛的質量和產量,鑒定出影響羊毛細度和密度的主效基因對提升羊毛質量和產量具有重要意義。
該研究以國家家養動物種質資源庫依托,以十余年來收集的800多只中外綿羊樣本為研究對象,通過整合全基因組重測序、芯片和轉錄組數據分析,精準鑒定了分別決定羊毛細度和密度的主效基因,角蛋白基因KRT74和外異蛋白A受體基因EDAR。前者突變使KRT74在內根鞘細胞中的蛋白活性增強,細胞增大2倍以上,重塑了毛干生長空間,從而形成超細羊毛;后者突變新增了毛囊早期生長關鍵轉錄因子的結合位點,使EDAR轉錄增加1.5倍,啟動了更多的毛囊基板,從而形成超密羊毛。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絨毛用羊產業技術體系等項目的支持。(通訊員 付松川)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jare.2023.0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