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項目組負責人,中國農科院環保所重金屬生態毒理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劉仲齊介紹,“南方地區稻米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控”協同創新項目將從我國農田鎘污染特征和成因出發,以“凈源”“失活”“減量”“低吸”技術為主要途徑,從鎘污染的特征與遷轉規律,稻米重金屬污染過程防控、末端治理及綜合防控技術示范等方面開展研究,采用技術集成、應用與驗證示范相結合的方法,構建低成本、可復制、易推廣的稻米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控技術體系。

陳萌山在講話中指出,該項目啟動會直接放在科研需求的主戰場、放在解決問題和產業需求的前線,體現了科研項目的需求導向、問題導向。在研究過程中,既要出SCI論文,更要出具體解決問題的系統性方案。該項目參與單位多,涉及10多個學科,有160多名科研人員參加,體現了優勢互補、集成集約的要求,是大聯合、大協作、大兵團協同創新的有效實踐。
陳萌山對項目的實施提出3點要求。一是項目組要堅持前瞻性和系統性,持續做好頂層設計。堅持前瞻性,就是要把國內外的最新創新成果和自我創新成果結合起來,切實體現在這個領域研究的先導、原創和引領。不斷完善課題的總目標,加速研究進展。堅持系統性,就是要著眼于可持續地解決問題,提出系統性的理論、措施與技術方案。頂層設計就是要有清晰的技術路線,符合國情、農情,接地氣。二是項目實施要保持開放性和協同性。發揮項目的體制優勢與國家資金的導向優勢,打破部門學科、單位的界限,根據需要大膽吸收相關的優勢科研單位參與,努力構建高效的協同創新機制。三是研究成果要做好試驗示范。要以應用為目標,論文既要寫在“SCI”上,也要寫在“大地”上。要在重點環節和難點問題上有突破、有進展、有示范,使技術落地生根。要根據不同區域、不同土壤類型、不同種植模式、不同農藝措施進行集成示范,形成可推廣、可復制、低成本,農民看得懂、易操作的技術體系。陳萌山希望,通過該項目的探索實踐,能夠成為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的一個樣板、一個試點。全院有關單位和部門要高度重視,全力支持該項目與其他協同創新項目的實施,向國家交一份滿意的答卷。
會上,劉宗林表示,針對“稻米重金屬污染防控”這一世界性難題開展協同創新行動,意義重大。作為項目參加單位之一的湖南省農委,將按照項目組的要求,提供所需的必要條件,做好基礎準備和相關服務工作,確保該項目在湖南順利實施,為我國農產品產地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作出更大貢獻。
來自農業部科教司,中國農科院相關單位,中國科學院,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湖南省農委等單位的領導和專家近70人參加了項目啟動會。(通訊員 姚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