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世界銀行第四期技術合作貸款開發“國家農業政策分析與決策支持系統開放實驗室”項目(A29),在財政部、農業部的大力支持與關心下,經過項目主持單位和中標單位的共同努力,已完成了項目規定的各項目標和任務。
受項目組組長、中國農業科學院翟虎渠院長委托,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于2006年4月8-9日在北京召開了項目驗收與成果研討會議。中國農業科學院章力建副院長主持了開幕式,中國工程院院士盧良恕、李京文、汪懋華、王眾托等國內資深專家及來自日本、韓國、英國、荷蘭等國家的農經專家出席了會議。經專家組評議,項目實施等級總體評價為優秀。
“國家農業政策分析與決策支持系統開放實驗室”項目是由中國農業科學院申請,農業部、財政部和世界銀行共同立項,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具體實施,并在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參加的專家顧問團指導下開展工作的。項目總體目標是以國家農業發展目標為導向,因應加入WTO后中國農業發展的新局面,建立國家農業政策分析與決策支持系統,為國家農業政策提供科學的決策支持,為政府解決“三農”問題提供有效服務。具體目標包括:構建農業政策分析與決策支持系統;建立國家農業經濟與政策數據庫;培養一批高級農業政策分析人員;根據有關決策部門的需要,提供科學的決策支持信息。
本項目在國內首次提出了“國家農業政策分析開放實驗室”概念,建成了一個開放性的農業政策分析公共平臺,將過去復雜、定性的政策研究方式,轉變為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結合、經濟分析與社會分析結合、定性與定量研究結合的現代農業政策研究方式,形成比較完整的農業政策效果演示與報告系統,具有可重復、可調整、可計量等特點,實現人機對話、網絡開放和平臺共享,科學可靠,精確直觀,方便實用。
該項目自2003年10月正式啟動以來,主管部門和實施單位非常重視,先后組織了大量的調研、考察和系統模擬分析、決策應用工作,同時通過國際研討、成立專家顧問團和博士后指導團等多種方式,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經濟計量學、數理經濟學、公共經濟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模型、數據庫原理及方法,建立了不同領域子系統的程序化、網絡化的政策分析平臺,涵蓋中國農業經濟數據庫、農業部門與其他部門均衡(中國CGE)等14個模型系統,通過中國農業政策效果演示與報告系統,輔以相關專用經濟分析軟件和統計軟件支持,實現了整個模型系統的動態鏈接,由此構建出國家農業政策分析與決策支持系統開放實驗室,實現了農業政策分析與決策支持的可視化、一體化、信息化和網絡化,在世界范圍內開創了以實驗室為平臺的政策分析模式,對國內乃至國際農業經濟研究、農業政策分析與決策咨詢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該項目研究成果創新性強、已經或正在相應的領域發揮重要作用。根據專家評審結論,有2個子系統研究成果在國內外居先進水平,4個子系統研究成果在國內居領先水平,1個子系統研究成果在國內居先進水平。開放實驗室各子系統研究成果已有30項成果在農業部、商務部等決策支持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如:中國農業與貿易中長期預測子系統中關于WTO新一輪農業框架協議對中國農業的影響研究成果及談判建議,已被農業部農產品貿易促進中心采納,并用于香港回合部長級談判,為我國參與WTO農業談判提供了技術支持;農業部門與其它部門均衡模型子系統所構建的中國農業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曾被用來進行中國—澳大利亞自由貿易區對農產品影響的估計和分析,并作為商務部內部報告,對商務部進行中國—澳大利亞自由貿易區可行性研究提供了參考和決策支持;等等。
總的看,本項目的成功實施,無論在農業經濟理論、方法還是在系統量化分析方面都是一個突破。可以預料,該項目必將對新時期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現代農業建設產生重要的決策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