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育種工程項目是國務院2003年4月正式批準立項的我國農業領域的一項重大科學工程。實踐八號育種衛星經過15天的在軌運行,回收艙于2006年9月24日在四川省遂寧安全回收。根據航天育種工程項目的總體安排,為了加快項目的實施,全面部署航天育種衛星返回種子地面育種研究工作,2006年10月13日,農業部在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組織召開了“全國航天育種衛星返回種子地面育種工作啟動會”。農業部危朝安副部長,科技部農村科技司王亞武博士,農業部發展計劃司隋斌副司長、科技教育司石燕泉副司長、陳彥賓副處長,中國農業科學院翟虎渠院長、雷茂良副院長、劉旭副院長,中國農業科學院計劃財務局周霞副局長、科技管理局袁學志副局長、戴小楓副局長、作物科學研究所萬建民所長、張保明書記等有關領導出席會議。來自全國25個省(市、區)132個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及企業的210多名科技工作者參加了會議。會議由石燕泉副司長主持。
危朝安副部長做了重要講話,并對今后航天育種工作做了整體部署。他指出,航天育種是我國科學工作者開創的一項具有中國特色的農作物育種新技術,是航天技術與農業育種技術相結合的一項創新性研究成果。1987年以來,我國利用返回式衛星先后進行了13次70多種農作物的空間搭載試驗,特別是科技部在“863計劃”中設立航天育種計劃項目以來,我國航天育種關鍵技術研究取得了顯著進展,培育出了一系列高產、優質、多抗的農作物新品種、新品系,獲得了一批有可能對農作物產量和品質產生重要影響的罕見突變材料。目前,通過國家或省級審定的水稻、小麥、棉花、番茄、青椒等30多個新品種或新組合,已開始在生產上應用,初步顯示了航天育種技術在農作物優良新品種培育中的優勢。利用航天誘變技術進行農作物育種,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興育種研究領域,對于提升我國育種技術、加快育種步伐、提高育種質量、促進我國農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十分重要,希望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深刻認識航天育種工作的重要意義。
總體上講,航天育種工程項目的實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育種衛星發射工作,包括火箭、衛星的研制,裝載材料的征集遴選,育種衛星的發射、測試和回收等;第二階段為地面育種工作,包括地面育種設施建設、地面育種試驗、航天育種機理研究及產業化基地建設等。目前,第一階段工作已經圓滿完成。本次會議是航天育種工程項目正式轉入第二階段即地面育種工作的標志,是航天育種工程項目第二階段工作的起點。地面育種工作是整個航天育種工程項目的核心,地面育種工作的成效是衡量整個航天育種工程項目成敗的關鍵。危朝安副部長希望參與此次地面育種工作的全體科技工作者,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精心組織、團結協作、科學求實、開拓創新,抓緊開展地面育種研究工作,確保高質量完成地面育種工作。
實踐八號育種衛星裝載了9大類、2020份生物材料,包括水稻、麥類、玉米、棉麻、油料、蔬菜、林果花卉和微生物菌種等152個物種,總重量208.816公斤。地面育種工作涉及了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的138個科研院所、大學及企業單位共224個課題組,覆蓋面廣,任務非常繁重。危朝安副部長表示,農業部將進一步強化對地面育種工程的領導工作,加強組織協調、跟蹤管理和交流服務。并著重強調努力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由中國農業科學院牽頭成立“全國航天育種協作組”,由翟虎渠院長擔任協作組組長,組織全國航天育種科研單位,按照統一的育種試驗規范,全面展開地面育種研究工作;二是要精心組織地面育種全國大協作與聯合攻關,加快高產、優質、高效農作物新品種選育,并充分利用國家與地方兩級種子推廣體系,加速航天新品種示范推廣;三是要同步開展航天環境誘變農作物變異的機理探索,結合這次育種衛星對空間環境的探測分析及地面模擬試驗,初步解析航天育種的機理;四是要進一步加強航天育種設施條件和人才隊伍建設,加速國家農作物航天誘變技術改良中心基礎設施及儀器配套的落實,全面推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航天育種技術及其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航天育種工程是我國農業領域的一項重大科學工程,科技部領導一直給予航天育種研究工作極大的關心和支持。危朝安副部長希望科技部繼續對地面育種研究工作給以大力支持,農業部也將盡力從相關渠道給予地面育種研究資金支持。
危朝安副部長最后指出,在全黨、全國人民深入學習貫徹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今天,我們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肩負著偉大而光榮的歷史使命。希望廣大航天育種科技工作者認真學習和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務實工作,爭取早日創造出更多的高產、優質、高效的新品種,使航天育種成效得到充分顯現,為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科技部農村科技司王亞武博士在講話中指出,航天育種在我國已經有近20年的歷史,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培育出了許多新品種。從最初的探索嘗試到本次地面育種工作啟動會的召開,標志著我國在航天育種領域已逐步走向成熟。航天育種技術是對傳統育種的有益補充,科技部一直很支持航天育種工作,在國家863計劃中有相關的部署。王亞武博士希望通過專家們的創新工作,爭取我國航天育種工作更大的成就。
中國農業科學院翟虎渠院長代表全國航天育種協作組發言。他首先感謝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科技部、農業部、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和國防科工委等多個部委對我國航天育種工作的大力支持,感謝農業部杜青林部長、危朝安副部長對航天育種的高度重視。翟虎渠院長指出,航天育種國外僅有零星實驗,國內應該說已經走在前列。我國在過去20年里已經有十幾次的零星搭載,這次國家專門立項的實踐八號育種衛星是一個重大科學工程,其第一階段種子空間飛行的任務已圓滿完成,第二階段任務的完成主要靠積極參與材料裝載的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他要求大家發揚“兩彈一星”精神,開展全國的大協作、大合作。翟虎渠院長表示,今后特別是十一五期間,相信在農業部的領導下,在科技部、財政部、發改委和國防科工委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按照系統工程的辦法進行全國航天育種的統一組織,統一計劃和統一實施,通過3到5年的努力,能培育出一大批經過航天育種的新品種,為整個農作物育種工作,為解決我國“三農”問題和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科技支撐做出更大貢獻。
中國農業科學院劉旭副院長就航天育種試驗研究規范和組織實施做了具體說明。為了規范后續地面育種工作,2006年3月,農業部和中國農業科學院已經組織有關專家,按種子繁殖植物和無性繁殖植物兩大類,編寫完成了《航天育種試驗研究程序》。在這次會議上已印發給各課題參加單位參考使用。劉旭副院長補充強調了三點:一是為保證航天誘變育種選擇的準確性及試驗的科學性,要求各單位在種植搭載種子及其后代的同時,一定要種植相應的地面對照種子,并進行同樣的觀察、記錄,作為突變株(系)鑒別的依據。二是要應用生物統計學的方法對各試驗觀察項目的數據進行處理分析。這一點在以前的所有零星搭載中由于受到種子材料數量的限制是有困難的。這次育種衛星裝載材料已經充分考慮了這一點,希望能把這方面的工作做好。三是航天育種的工作應該首先從后代群體中篩選明顯變異的個體入手,而非著眼于群體性狀的世代變化。數據分析中也應著重在突變株系的發現,而不是尋找群體平均數的變異,特別是從誘變第二代開始的選擇工作。
關于航天育種工作的組織實施,劉旭副院長建議在農業部、科技部等部門的領導和支持下,依托國家農作物航天誘變技術改良中心,組織全國航天育種大協作,按照這次衛星裝載的9大類材料以及每一類材料的不同生態區域,設立各個專業作物的協作網,圍繞航天誘變新品種選育和航天育種機理研究兩大中心內容協同攻關。通過協作網,建立全國航天育種研究材料和信息的共享機制,以不定期的編輯出版“航天育種簡報”等形式,交流經驗,展示航天育種的最新成果,推動航天育種工作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