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飼料加工與質量安全創新團隊與國內科研單位合作,系統闡述了合成生物、生物工程技術在一碳氣體生物固碳,以及高效轉化菌體蛋白在水生動物飼料中的應用與潛在發展前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水產學綜述(Reviews in Aquaculture)》。
隨著水產養殖業發展,以及水產養殖所需飼料用糧的剛性增長,研發新型非糧蛋白源,降低對飼料蛋白的進口依存度是當前行業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應用先進的合成生物技術,構建高效一碳氣體同化微生物,轉化一碳工業尾氣制造的菌體蛋白,是貫徹“向微生物要蛋白”的大食物觀,以及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
文章系統闡述了甲烷、甲醇、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四種常見一碳氣體固碳與固氮途徑及所需菌種類型,歸納并比較了已商業化生產的甲烷菌蛋白、甲醇菌蛋白和乙醇梭菌蛋白的營養組成與消化率;同時分析了一碳氣體菌體蛋白作為魚粉或豆粕替代蛋白源在魚、蝦等飼料中的應用,及其對水生動物生長、消化和健康的影響,揭示了一碳氣體菌體蛋白在水產飼料業的巨大潛能。
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資助。(通訊員 高鴿)
原文鏈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raq.12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