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項目研建了超大規模精準農業管理集成應用平臺,開展了農資生產、儲備和流通的信息服務技術與系統研究,進行了糧棉倉儲特征檢測物聯網設備與系統研發,構建了農產品匹配管理評估、農業生產極值預測、農產品市場流通感知等技術體系,研建了農產品生產、市場流通管理決策與產銷服務平臺系統。
項目取得了多項創新性技術成果:突破了移動應用程序(APP)與電子地圖集成病蟲害快速響應系統的關鍵技術,建立了自然災害預警與歷史分析系統;制定了《農資商品電子代碼標準》;研發了糧棉倉密度與體積、溫度與水分、蟲害等傳感器及組網技術,開發完成了糧棉倉儲特征檢測信息的安全傳輸、數據庫管理及其信息分析預測預警平臺;提出了畜產品全息信息編碼方案,突破了農業生產極值監測預警技術、農產品市場流通感知與信息處理技術。獲得實用新型專利授權3項,申請專利28項,獲得計算機軟件著作權37項;形成了行業、企業標準,培養了多名博士、碩士研究生;發表多篇SCI、EI高水平論文,并出版了著作。
許世衛指出,該項目由中央科研院所、高校和地方企業共同組成研究團隊,按照平面研究和垂直研究相結合、共性研究和個性研究相結合的原則開展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各單位、團隊間的緊密協作為項目順利完成提供了保障,項目成果凝聚了全國13家單位180多位研究人員的辛勤汗水;項目涵蓋了現代農業的生產、農資、市場、倉儲、管理等關鍵環節,綜合集成了物聯網、云計算、智能信息處理等技術,針對各環節實際需求進行了技術突破與設備研發,可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有效技術解決方案。隨著農業物聯網、農業大數據在我國的進一步推進,相關成果將大有用武之地。(通訊員 王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