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審結果揭曉,中國農業科學院
作物科學研究所劉斌博士、
植物保護研究所劉文德博士、
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李呈軍博士分別獲得2014年度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至此,全院共有7人先后獲得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為中國農科院高層次杰出人才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劉斌,1979年出生,2008年畢業于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獲農學博士學位。多年來圍繞植物隱花色素介導的光信號轉導途徑開展研究,主要鑒定了首個與隱花色素CRY1在藍光下特異發生互作的蛋白因子SPA1,闡明了藍光信號轉導的CRY1-SPA1通路;發現了大豆隱花色素GmCRY2調控葉片衰老的新功能,初步揭示了其介導光信號調控大豆葉片衰老的分子機制,以第一作者在《植物細胞(Plant Cell)》等國際期刊發表多篇論文,受到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在國家優秀青年基金資助下,劉斌博士將在前期工作基礎上,進一步鑒定大豆隱花色素的互作蛋白,獲得各相關基因過量表達和功能敲除的大豆轉化材料,研究大豆隱花色素及其互作蛋白在介導光信號調節葉片衰老中的功能。此項研究對了解光調葉片衰老的分子機制和創制新型大豆遺傳育種材料具有重要的科學和應用價值。
劉文德,1980年出生,2008年畢業于福建農林大學,獲農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植物與病原真菌相互作用的功能基因組學研究。近5年來,以稻瘟病為研究對象,重點圍繞病菌的致病機理與水稻抗病的分子機制開展系統研究,逐步成為該領域最活躍的青年學者之一,為國內外同行所認可。以第一作者在《植物病理學年度綜述(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公共科學圖書館病原雜志(PLoS Pathogens)》《植物細胞(Plant Cell)》等著名刊物發表論文5篇。劉文德博士將在前期工作基礎上,開展作用于水稻細胞核的稻瘟病菌效應子的鑒定及功能研究,從病原菌、寄主及二者間的互作等多個層面出發,對病原菌生物學及其效應子蛋白與寄主細胞間的作用機理進行研究,以期揭示病原菌突破寄主多層防御系統后侵染、致病的分子基礎。
李呈軍,1976年出生,2005年畢業于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獲農學博士學位,一直從事流感病毒研究,尤其在流感病毒變異及其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以第一作者或共同通訊作者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生物技術趨勢(Trends in Biotechnology)》、《病毒學雜志(Journal of Virology)》等雜志上發表論文9篇,論文他引200多次。這些成果深化了對流感病毒的科學認知,在禽流感的風險預警和有效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李呈軍博士將繼續開展H7N9流感病毒感染后對人產生較高致死率的分子機制研究,探索H7N9流感病毒演化為高致病性病毒的可能性,揭示H7N9病毒抗原變異的分子基礎,為H7N9流感病毒的風險評估和防控策略的制定實施提供重要依據。
為促進創新型青年人才快速成長,資助青年科學家自主開展基礎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于2012年設立了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對未滿38周歲(女性未滿40周歲)、具備5-10年的科研經歷并取得一定科研成就、創新潛力大的青年科學家進行重點支持。為了借助這一平臺推動青年科學家的成長,中國農科院科技管理局持續加大了項目申報組織力度,通過召開動員大會、舉辦技能培訓班和專家咨詢會等方式,對申請人在凝練科學問題和科學目標、創新科研工作思路和技術路線等方面進行重點指導,突出了青年科學家的科研特質和學術影響,已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通訊員 官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