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人口、資源、環境的三重壓力,我國農業發展形勢十分嚴峻,突出表現在,一是糧食安全;二是農業生態環境;三是農產品質量;四是農產品競爭力面臨挑戰。這些原因,不僅制約了我國農業的發展,同時也限制了農民收入,尤其是糧食主產區農民收入的增加,以及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
要從根本上提高我國農業的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科技進步將發揮不可替代和根本性的作用。實踐證明,培育優質、高產、抗病蟲、抗逆、高效作物品種,是增加糧食產量,有效控制病蟲害,保護環境,提高食品安全性,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途徑。
建設全國性作物科研體系實現農業跨越發展
我國的農業科研機構是按行政區劃設立的,雖然過去幾十年為農業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部門、單位條塊分割,已不能適應現代農業區域化、專業化、產業化生產和經營的需要。農業科研具有周期長、季節性、區域性強、不確定因素多、風險大等特點。隨著國際作物科學研究水平的不斷提高,資源配置不合理、信息和材料不能充分共享、低水平重復、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已逐漸成為制約我國作物科學進步的瓶頸。
發達國家農業生產發展的成功經驗表明,建設全國性作物科學研究體系是實現農業跨越式發展的必由之路。因此,要根據我國農業生態區劃特點,盡快整合優化國家和區域農業科技資源,加快國家作物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這對大幅提升我國作物科技綜合創新能力,構建糧食安全長效機制,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加快建立作物科學國家創新中心和區域創新中心
要緊緊圍繞國家重大需求,以保障我國糧食與生態安全,解決“三農”問題為目標,由國家級農業科研機構牽頭,以國家農作物基因資源和基因改良重大科學工程、國家級實驗室、國家種質庫、國家農作物改良中心和作物研究中心為平臺,構建國家作物科學創新中心。以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地方科研院所、國家農作物改良分中心、國家種質分庫(圃)等為基礎,構建面向包括東北、黃淮海、長江中游、長江下游、華南、西南、黃土高原、內蒙古及長城沿線、青藏高原、西北綠洲灌溉農業區在內的全國十大作物生產區域的區域創新中心。并在各區域中心建立生態試驗站,選擇有實力的科研單位組建作物科研協作網,由此而構建布局結構合理、區域分工明確、優勢資源互補、管理科學、運行高效、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新型作物科學創新體系。
國家作物科技創新中心,主要以知識創新為主體,以原始創新為重點,解決全局性、方向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學問題,提供理論、技術、材料和方法;區域創新中心則以技術創新為主攻方向,重大關鍵技術系統集成為重點,負責區域內重大作物科學技術創新工作;國家作物科學生態試驗站,主要針對服務區域的生產需要,選育農作物新品種,研制配套栽培技術,進行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
集中全國研究優勢建立作物科學四大研究體系
在國家和區域創新平臺的基礎上,集中全國的優勢研究力量,建立作物科學四大研究體系。
其一,作物科學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體系:建立農作物基因資源和新基因發掘的理論基礎與技術,研究遺傳育種理論,闡明控制重要性狀的遺傳規律、基因表達調控網絡、代謝途徑調控機制;改進育種方法,建立作物品種分子設計理論基礎與技術體系。
其二,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研究體系:構建長期庫、復份庫、中期庫、種質圃、離體(突變體)庫、DNA庫、引種與繁種更新基地的異地保護與原位保護點和農田保存的原位保護相結合的作物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建立種質資源保存、鑒定評價、遺傳、種質創新、分發等信息系統,實現信息共享;建立核心優異資源展示及分發基地和中期庫種質分發系統的種質分發網絡,實現資源共享。以種質資源為基礎,大規模發掘新基因,實現作物種質資源優勢向基因資源優勢的轉變。
其三,作物遺傳育種研究體系:由國家創新中心、區域創新中心和試驗站點組成。創新中心負責制定育種方向與策略,牽頭申請項目,組織項目實施,構建技術平臺,研究遺傳育種理論,改進育種方法,創造和分發親本材料;區域中心負責改進育種方法,創制親本材料,選育適合當地條件的新品種;試驗站點負責選育適應性品種,品種區域適應性試驗,配套技術試驗,新品種示范推廣等。以國家、省級農科院和作物改良中心、分中心為主體,建立全國主要農作物育種協作網,開展生態區內和生態區間穿梭育種,在主要農作物遺傳理論和育種技術創新與新品種培育兩個方面實現重大突破。
作物生產管理與服務體系:在已建立的“中國作物超高產研究協作網”、“保護性耕作協作網”的基礎上,建設中國作物生產技術研究協作網,開展作物高產、優質、高效、安全栽培理論與技術創新、主要農作物區域主體栽培技術體系構建、作物生產優化布局等研究工作,解決作物生產出現的重大問題;將結合農業部“四大糧食作物綜合生產能力提升試點行動”和“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建立作物科技服務網絡,分別圍繞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等主要農作物,構建從國家—省—縣—核心示范戶—廣大農戶的新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
中國作物科學研究創新體系將以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為依托,實行“聯合、分工、協作、共享”的運行機制,在提高現有平臺和資源、技術、材料、信息共享效率的同時,促進人才培養,廣泛開展學術交流與合作,全面提升我國作物科學綜合創新能力,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及解決“三農”問題提供技術支撐。
5月30日科技日報農業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