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重金屬生態毒理與污染修復創新團隊研究揭示了小麥籽粒營養組分對其鎘鉛生物可給性基因型差異的影響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農業和食品化學雜志(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上。
小麥鎘鉛污染嚴重威脅人體健康。生物可給性即農產品中的重金屬被人體吸收的潛力,是衡量小麥鎘鉛污染對人體健康風險的重要指標。目前,小麥鎘鉛生物可給性的基因型差異及其關鍵影響因素仍不明確。
該研究發現,11個冬小麥品種在鎘鉛生物可給性及健康風險指數上存在顯著的基因型差異。利用這些差異,一個健康風險最低的安全品種“山農16號”被優選出來。研究顯示,小麥籽粒營養組成與其鎘鉛生物可給性有密切關系;鈣、鎂、植酸以及甲硫氨酸是影響鎘鉛生物可給性基因型差異的關鍵營養組分,其中鈣和植酸含量與鎘鉛生物可給性顯著負相關。結果表明,通過生物富鈣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小麥鎘鉛污染帶來的健康風險。該研究為重金屬污染農田安全利用與品種選育提供了創新思路和策略。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等項目的支持。(通訊員 姚金玲)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21/acs.jafc.3c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