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煙草研究所灘涂生物資源保護利用創新團隊揭示了黃河三角洲野大豆、田菁和甜高粱等耐鹽堿植物根際微生物組組裝機制,研究結果有助于理解微生物對宿主鹽堿脅迫的調控作用,為創制并實現新型微生物制劑用于鹽漬土改良奠定基礎。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微生物譜(Microbiology Spectrum)》上。
鹽堿地是我國重要的后備土地資源,濱海鹽漬土是鹽堿地重要類型之一,其中黃河三角洲鹽漬土面積達44萬公頃。利用耐鹽植物對鹽堿地進行生物治理是未來最有潛力的方向。根際微生物組作為植物的第二基因組,對植物生長和健康非常重要,調控根際微生物組可以提高植物抗鹽堿脅迫的能力,了解鹽漬土下植物微生物組的結構和功能是將其應用于農業的第一步。
該團隊以野大豆、田菁和甜高粱為研究對象,獲得了耐鹽植物根際微生物組的群落結構和生態功能,提出了植物選擇性過濾和招募微生物的機制。結果表明,耐鹽植物為適應鹽漬環境,從大田土壤中選擇具有促生和調節鈉離子濃度的有益微生物來構建自身的微生物組。進一步分析了與微生物環境適應性相關的功能基因,并明確了土壤pH、電導率、全氮及植物根系分泌物是微生物群落構建的主要驅動因素。該研究同時鑒定了不同耐鹽植物的根際核心微生物類群,并分離到關鍵微生物菌株,為創制新型植物抗鹽堿菌劑奠定了基礎。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人民政府聯合基金、中國農科院煙草研究所青年基金等項目資助。(通訊員 鞠曉暉)
原文鏈接:https://journals.asm.org/doi/10.1128/Spectrum.0076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