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剛剛舉行的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獲悉,中國農業科學院主持完成的1項成果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6項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蜜蜂研究所吳黎明研究員牽頭完成的“優質蜂產品安全生產加工及質量控制技術”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作物科學研究所楊慶文研究員牽頭完成的“中國野生稻種質資源保護與創新利用”,蔬菜花卉研究所金黎平研究員牽頭完成的“早熟優質多抗馬鈴薯新品種選育與應用”,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楊其長研究員牽頭完成的“高光效低能耗LED智能植物工廠關鍵技術及系統集成”,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任天志研究員牽頭完成的“全國農田氮磷面源污染監測技術體系創建與應用”,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張金霞研究員牽頭完成的“食用菌種質資源鑒定評價技術與廣適性品種選育”和油料作物研究所廖伯壽研究員牽頭完成的“花生抗黃曲霉優質高產品種的培育與應用”等6項成果分別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吳黎明研究員帶領團隊發明了蜜蜂多王群組建技術,創新了蜂膠、蜂蜜高效生產技術,構建了主要蜂蜜化學指紋圖譜,發明了10種蜂產品品質識別技術。支撐了蜂群高效飼養、蜂產品高值化利用、蜂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等領域科技水平的提升,有力推動了蜂產業健康發展。
楊慶文研究員帶領團隊系統查清了全國各類野生稻居群的精準信息,圍繞消除主要威脅因素研發的原生境保護技術,有效保護了65個瀕危居群。全國百余家單位利用其采集保存篩選創新的近兩萬份水稻種質資源,育成水稻新品種114個。有力推動了我國野生稻長久保護和水稻產業可持續發展。
金黎平研究員帶領團隊收集、保存并系統評價了2228份種質資源,建立了高效早熟育種技術體系,育成了以中薯3號和中薯5號為代表的7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審早熟優質多抗新品種,滿足市場和種植區域的多樣性需求,擴大了早熟馬鈴薯種植區域,實現了早熟品種更新換代。
楊其長研究員帶領團隊率先提出植物光配方概念,創制出基于光配方的LED 節能光源及其控制技術裝備,顯著提高光效。探明了PAR 單色光、UV 和FR 對植物產量與品質形成的機制,提出了植物工廠主要作物光配方優化參數;創制出紅藍芯片組合與熒光粉激發兩大類LED 光源;研發出移動與聚焦LED 光源及其調控技術裝備,實現節能50.9%。研發出光效、能效與營養品質提升的多因子協同調控技術,集成創制出3個系列智能LED 植物工廠成套產品,實現規?;瘧?。
任天志研究員帶領團隊突破了定量難、變異大等農田面源污染監測技術瓶頸,首創了全國農田面源污染監測平臺。建成了首個國家農田面源污染大數據。創建了全國農田面源污染核算方法,首次摸清了全國農田氮磷面源污染的底數和重點區域,集成了農田面源污染減排技術模式并得到大面積應用,顯著提升了我國農田面源污染監測控制能力。
張金霞研究員帶領團隊創建了世界最大的食用菌標準菌株庫,解決食用菌品種鑒定和菌種質量判別的技術難題。首創結實性、豐產性、廣適性“三性”為核心的高效育種技術,根據我國園藝設施條件,育成了平菇、金針菇、毛木耳等廣適性新品種,促進了我國食用菌品種的更新換代。
廖伯壽研究員帶領團隊發明了花生黃曲霉產毒抗性高通量鑒定方法,明確了產毒抗性主效QTL,發掘創制了一批抗性水平和穩定性突出的種質資源,建立了以白藜蘆醇為生化標記的抗性輔助選擇技術,育成了目前國際唯一的高抗黃曲霉產毒、高抗青枯病,高白藜蘆醇、高蛋白、高產于一體的突破性花生品種“中花6號”,以及我國唯一審定的抗黃曲霉素兼高油酸品種“天府18號”。品種在黃曲霉毒素多發區覆蓋占比30%以上,有效控制了黃曲霉毒素對我國食品安全的威脅。
此外,以中國農科院院屬研究所作為參加單位還獲得多項國家科學技術獎。中國水稻研究所參與完成的“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水稻精量穴直播技術與機具”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參與完成的“民豬優異種質特性遺傳機制、新品種培育及產業化”,植物保護研究所參與完成的“作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關鍵技術及應用”,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參與完成的“肝移植新技術——脾窩異位輔助性肝移植的建立與應用”分別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