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從履帶自走式飼用苧麻收割機現場觀摩會上獲悉,由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德人牧業科技有限公司與湖南益陽農用收割機廠共同研制的4LZ-130型履帶自走式苧麻收割機收獲苧麻4畝/小時,比人工收獲提高工效20倍以上,為飼用苧麻的產業化發展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來自麻類所、湖南益陽農用收割機廠、湖南常德市政府及主管部門的領導和專家共35人參加了現場觀摩會。

據悉,長期以來我國80%的奶業集中在北方,南方奶牛存欄及總產奶量僅為北方的1/6左右。北方苜蓿為優質奶牛草料,但不適宜南方種植。南方種植的飼用苧麻是奶牛的優質草料,適宜南方多濕和高溫的氣候,生物量大,年可收7-8次,畝產鮮草高達12噸。飼用苧麻蛋白質含量高達25%,富含賴氨酸、黃酮和氯原酸等活性成分。然而,飼用苧麻的發展極大地受制于機械化收獲水平,北方大型的莖桿收獲機械不適應南方作業,特別是苧麻韌皮富含纖維,對收獲機械產生嚴重的纏繞現象。飼用苧麻的收獲一直是困擾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
中國農科院南方飼料作物資源與利用科研團隊研發成功的4LZ-130型飼用苧麻收割機,通過割臺與行走分開的裝置,引入液壓升降系統,可隨意調節飼用苧麻割茬高度;采用履帶式行走系統,解決了南方雨水多,土壤含水量大影響機械作業的問題;發明一種旋轉切割防草纏繞裝置,有效地克服了苧麻韌皮纖維對機械收獲時的纏繞現象。
飼用苧麻收割機研制工作的重大突破和進一步完善改進,是實現飼用苧麻種植規模化、收割機械化和產業高效化過程中的一項重要技術革新。該技術解決了我國苧麻機械化收割問題,大幅度降低了勞動力成本,提高了收獲效率,突破了制約飼用苧麻產業化發展的重要技術瓶頸,為苧麻替代苜蓿等優質豆科類牧草、有效解決南方草牧業發展難題提供了技術支撐。
麻類所所長陳萬權在觀摩會上指出,飼用苧麻收割機的研制成功和進一步改進完善,是落實農業部提出的“麻改飼”戰略規劃邁出的關鍵性一步,也是中國農科院南方飼料作物資源與利用團隊提出的“12163”目標,即“每個農戶種植100畝苧麻,帶動200畝其它作物秸稈利用、飼養100頭奶牛、生產600噸鮮奶、產生300萬元的經濟效益”的重要保障。
該技術成果也是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主動對接面向產業發展需求和生產實際,探索開展的所企合作、產研聯動的科研創新模式。陳萬權堅信,這種模式下在麻類所與德人牧業公司聯手播下的麻類種子,一定會開出更加絢麗之花,結出更加豐碩之果,為“麻改飼”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開辟出一條全新的發展之路。(通訊員 廖勇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