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2011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中國農業科學院所屬研究所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共有4項成果獲得國家科技獎勵,其中中國水稻研究所程式華研究員主持完成的“后期功能性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及應用”榮獲2011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作物科學研究所李少昆研究員主持完成的“玉米高產高效生產理論及技術體系研究與應用”、油料作物研究所李云昌研究員主持完成的“高產、高含油量、廣適應性油菜中油雜11的選育與應用”、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張宏福研究員主持完成的“仔豬健康養殖營養飼料調控技術及應用”分獲2011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程式華帶領研究團隊以提高水稻生育后期光合生產能力為目標,創建了后期功能型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體系,培育出80多個雜交稻新組合,獲得4項發明專利和4項植物新品種權,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5億畝。其中,育成的國稻1號和國稻6號等7個“國稻”系列雜交稻品種,在南方稻區累計推廣3358萬畝,創造社會經濟效益14.1億元。
水稻新品種“國稻6號”
李少昆帶領研究團隊歷經7年的潛心研究,提出了突破玉米高產潛力的途徑與關鍵技術,建立了13套適應不同生態區域的玉米高產高效生產技術體系,創造了一批玉米高產紀錄,有10項技術模式被遴選為農業部主推技術,在全國16個玉米主產省76個科技入戶示范縣推廣,取得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創造畝產1385.39公斤全國玉米高產新紀錄
李云昌帶領研究團隊采用多種雜交育種技術,選育出集高產穩產、優質早熟、抗病抗倒、高含油量、廣適性等多個優良性狀于一身的雜交油菜新品種——中油雜11。該品種在2003-2004年長江上、中、下游三大區域試驗中,單產均列第一,平均畝產 173.26公斤,比對照增產11.77%。該品種也是首個國家審定的含油量在區試中超過46%的油菜新品種,長江上、中、下游三大區試每畝平均產油量為77.4公斤,比對照高出24.36%,已累計推廣3000萬畝,總經濟效益達30億元以上。
油菜新品種“中油雜11”
張宏福帶領研究團隊經過18年的多學科集成攻關,系統研究了仔豬能量、蛋白質、氨基酸需要等重要參數,創建了仔豬營養調控新方法,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保障乳仔豬健康養殖和高效生產的新飼料添加劑2個,預混合飼料產品3個(系列),濃縮飼料產品2個(系列),配合飼料產品2個(系列)。這些產品具有原料國產化、適口性好、應激反應小、仔豬腹瀉少、適應不同用戶需求的特點,可使豬場仔豬育成數提高1.2—1.5頭/窩,在全國累計推廣生產仔豬配合飼料931.2萬噸,預混料68萬噸,添加劑3.5萬噸,銷售收入達435億,利稅達60多億元,養豬戶產生間接經濟效益205.1億元。
此外,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參與的“豬主要繁殖障礙病防控技術體系的建立與應用”、油料作物研究所參與的“花生野生種優異種質發掘研究與新品種選育”、鄭州果樹研究所參與的“梨自花結實性種質創新與應用”、特產研究所參與的“人參新品種選育與規范化栽培及系列產品開發”等4項成果也獲評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據悉,2011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共授獎374個項目和10位科技專家。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2人;國家自然科學獎授獎項目36項,其中一等獎空缺、二等獎36項;國家技術發明獎授獎項目55項,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5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授獎項目283項,其中特等獎1項、一等獎20項、二等獎262項;授予8名外籍專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