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我國傳統觀念的影響,食物安全的概念往往被糧食安全的概念所取代。概念上的偏差導致了我國主要糧食作物生產由短缺到過剩、再由過剩到短缺的惡性循環;油料作物生產則因得不到長期穩定支持而發展不夠,每年都需大量進口以滿足國內需求,嚴重影響了國家的食物安全、農民的收入和社會的長期穩定。要保證我國農業穩定、健康和可持續發展,避免上述惡性循環的再次發生,首要任務是要樹立科學的食物安全觀。
一、傳統的糧食觀與科學的食物觀
在我國,人們習慣于將主食統稱為糧食,主要是指稻谷、小麥、玉米、薯類等淀粉作物類和豆類二大類作物。但在國際上,與中文對應的糧食這個概念并不存在。國際組織及世界各國政府高度關注的是“Food”即“食物”,而不僅是“糧食”。如國際上與農業有關的最權威的兩個國際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糧食峰會”,其英文原名是“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和“World Food Summit”,即“聯合國食物與農業組織”和“世界食物峰會”。
事實上,國際化的食物概念與中國傳統的糧食概念相差甚遠。首先是基本內涵不同。國際通稱的食物包括淀粉作物類、油料作物類、蔬菜和瓜類、糖料作物類、水果和醬果類、家畜和家禽類、水產品類、微生物類和海產品類等共9大類100多種。而中國傳統的糧食僅包含淀粉類與豆類作物。
其次是營養素的構成不同。食物包含了人類所需的所有營養素,既包含了主要營養素碳水化合物、脂質和蛋白質,也包含了其它次要營養素及微量營養素,如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而除大豆以外的糧食的營養素構成主要是淀粉。
第三是資源的來源不同。食物是來源于整個領地資源、領海資源和公海資源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其生產潛力巨大,前景十分廣闊。糧食僅局限于淀粉類作物和豆類作物,其生產依賴于可耕地。而我國的可耕地面積有限,且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會不可逆轉地逐年減少。因此,對食物和糧食這兩個完全不同概念的正確理解和準確把握,對正確指導我國農業生產、保障國家的食物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傳統的糧食安全觀容易導致周期性糧食危機和油料短缺
總結50多年來我國農業生產的經驗教訓,可以得出一點結論,什么時候處理好了糧食生產與多種經營的關系,什么時候我國的農業就能夠得到全面、快速、協調發展。相反,如果僅僅片面強調糧食安全,就會導致周期性的糧食危機。
改革開放以前,毛澤東同志提出了“以糧為綱、全面發展”的正確的農業發展方針。但在貫徹落實時,卻變成了“以糧為綱、其余砍光”。因此,盡管糧食生產得到了快速發展,總產量成倍增長,但由于當時只片面強調了糧食生產,忽視了油料等其它農產品的生產和供應,致使農產品結構單一,食物總量不足,食用油和蛋白質等嚴重短缺,膳食結構很不合理,碳水化合物消費過量,油脂、蛋白質等其它營養素的生產和消費嚴重不足。因此,改革開放以前盡管經過了近30年的努力,還是沒有很好地解決“吃飯”問題。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和農產品市場的形成和完善,充分發揮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市場對農業資源配置的調節作用,農業生產做到了“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養則養”。受市場需求的拉動作用,除糧食生產穩步、快速發展以外,油料、蔬菜、水果、水產、畜牧、養殖等各行各業均呈現出空全繁榮的景象,真正出現了“以糧為綱、全面發展”的良好局面。既保證了“糧食安全”,又發展了多種經營,還增加了農民收入。
1995年,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布朗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了“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人?”的問題。頓時中國舉國上下大肆炒作糧食安全。1995至1998年間,我國重新突出糧食生產。從科研立項、技術推廣、基地建設、生產指導、政策導向等與農業生產有關的各個環節都向糧食傾斜。結果:一方面中國的主要糧食作物(水稻和小麥)全面過剩,大江南北都出現了“賣糧難”;另一方面,每年卻要進口近2000萬噸的油料及其制品,以滿足國內市場對食用植物油脂和蛋白質的需要。
“賣糧難”,政府以保護價收購,政府財政負擔十分沉重。“谷賤傷農”,農民種糧積極性大受傷害。1999年,中國開始了農業結構調整的新階段。一時間,減少糧食種植面積成了農業結構調整的代名詞,糧食生產由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中國糧食生產連續4年減產。到2003年,人們突然發現中國的糧食貯備已逼近了“糧食危機”的警戒線。從1995到2003年的僅8年時間,中國的糧食經歷了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的一個“多少”周期。2004年,糧食安全問題又成了全國上下最為關心的大事。在新的形勢下,如何避免新的糧食“多少”周期的再次出現,值得我們深思。
三、更新觀念,確保國家食物安全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在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解決好國民的吃飯問題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小康社會吃飯問題的內涵與溫飽時期的吃飯問題具有本質的差別。現在,人們不但要吃飽,還要吃好。吃好的標準即是要能滿足國民合理的日常營養需求。
從營養學的角度考慮,人的主要營養素的合理需求量是:每人每年需碳水化合物183公斤,脂質41公斤,蛋白質29.2公斤。此外,還需要礦物質、維生素等微量營養素。從1995年中國國民食物消費情況來看,當年人均消費糧食258.9公斤,油脂5.8公斤,肉類11.3公斤。其主要營養素構成為:碳水化合物200公斤,脂質15.2公斤,蛋白質25.7公斤。因此,1995年我國國民的膳食結構明顯不合理,碳水化合物消費過量,脂質和蛋白質消費不足,尤其是油脂的消費量只有合理營養需求量的37%。
從膳食結構調整趨勢分析,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收入的增加,國民人均淀粉類糧食的消費量將逐年減少,而油脂和蛋白質的消費量將逐年增加。以同屬東方人的日本國民食物結構調整情況為例:從1960到1997年的37年間,日本人均糧食的消費量從1960年的191.1公斤降低到1997年的131.9公斤,降幅達30%;油脂消費量從4.7公斤提高到19.3公斤,增長了4倍多;肉類的消費量由6.5公斤提高到42.6公斤,增長了6.6倍。日本國民過去40年的食物結構調整情況預示了中國國民未來幾十年的食物結構調整趨勢。如果到2020年中國國民的食物結構與1997年日本國民的食物結構基本相近,則到2020年中國人均糧食消費量僅為1995年的一半,人均油脂消費量是1995年的3.3倍,肉類消費量是1995年的3.8倍。如果到2020年中國人口達到15億,則口糧總量在1995年的基礎上減少30%仍能滿足國民的口糧需求,而油脂和肉類則分別要增加到1995年的3.8倍和4.4倍能滿足市場需求。因此,發展油料作物生產對保障我國的食物供給安全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國民的合理營養素需求還是從現實的食物結構調整總體趨勢來分析,都需要我國的農業為國民提供合理的、足量的碳水化合物、食用油脂和蛋白質這三類主要營養素。水稻、小麥、玉米等淀粉類糧食作物的營養素構成中,碳水化合物占70%以上,脂質和蛋白質總量低于15%;而油菜、花生、大豆等油料作物的油脂與蛋白質之和達65%以上。如果僅僅強調糧食安全,我們只能保證碳水化合物這一類營養素的供給安全,而忽視了未來需求增長速度更快的油脂和蛋白質這兩大類營養素的供給安全;就會造成碳水化合物營養素的過量供給,偏離市場需求,而油脂和蛋白質供給嚴重不足;最終會再次重復1995至2003年的糧食“多少”惡性循環、油料依靠大量進口的被動局面。
因此,必須樹立食物安全的觀點,統籌規劃碳水化合物、油脂和蛋白質等主要營養素的生產和供給;既要重視糧食生產,也要保障油料供給;既要向可耕地要糧食,也要向林地、草地、水面要食物;既要著眼于領土的食物利用,也要著眼于海洋的食物開發;既要考慮滿足當前的食物需求,也要考慮食物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國家的食物安全。 (油料研究所所長 博士生導師 王漢中)
分享到
樹立食物安全觀點 促進油料生產發展
發布時間:2004-10-28
|來源: 院辦公室|作者:admin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