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牽頭完成的“低纖維青葉型飼用苧麻新品種選育與應用”技術通過中國農學會組織的成果鑒定。該成果創制了飼用苧麻專用聯合收割機和中耕施肥一體機,研發了飼用苧麻的飼用配套技術,并在動物試驗中取得良好效果。通過實施,有效推動了飼用苧麻產業升級,為緩解我國飼料蛋白原料進口依賴和我國南方地區高蛋白飼草資源匱缺提供了新的技術方案。目前已在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廣泛推廣應用,近三年累計新增產值5.79億元,新增利潤1.15億元,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專家組一致認為,該成果針對飼用苧麻品種纖維含量高、飼用品質差以及產業配套不成熟的問題,從品種選育、栽培技術、農機裝備及飼用技術等方面,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取得了系列成果,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低纖維高蛋白飼用苧麻品種培育和飼用苧麻聯合收割機等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據劉頭明研究員介紹,我國南方是養殖業重要產區,高蛋白飼草資源匱乏影響南方養殖業的發展。苧麻蛋白質含量高達18%以上,適合山坡地多年種植,既可固土保水,也是潛在的重要高蛋白飼料源。
該成果率先揭示了苧麻進化過程中基因組演化特征,首次探明苧麻纖維性狀馴化機制。通過系統分析纖維形成分子機理,揭示了轉錄調控、表觀遺傳和蛋白質翻譯后修飾共同參與纖維發育調控,為飼用苧麻纖維性狀改良提供理論基礎。研究人員以野生青葉苧麻為材料,選育了低纖維青葉型飼用苧麻品種“青飼苧1號”和“青飼苧2號”。相比于主栽飼用苧麻品種,兩個新品種纖維含量均降低近兩成,而粗蛋白含量明顯提高。(通訊員 廖勇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