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巧生院士是我國著名的小麥育種學家。他自1939年開始從事小麥育種研究至今已66個春秋,在小麥育種的理論與新品種選育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特別是自國家“六五”攻關開始,他作為項目主持人組織和領導了全國小麥育種工作,精心策劃、具體指導、協作攻關,為提高全國小麥育種工作水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發揮了引領者的作用,受到了全國小麥育種工作者的愛戴和尊敬。
一、“華北號”、“北京號”、“豐抗號”系列小麥品種的育成與推廣,為我國小麥生產作出了突出貢獻
抗日戰爭期間,莊巧生院士在貴州從事小麥育種研究,1946年到北京工作,一直活躍在小麥育種第一線,先后主持育成小麥品種20多個。
20世紀50年代,選育出北系3號、北系4號、北系11號和中蘇68等耐瘠豐產的小麥良種,迅速提供生產利用。針對水澆地日益擴大,施肥量逐漸增加,推行密植措施后,出現稈高莖軟易倒伏的情況,特別是條銹病日益嚴重等問題,選育出系列稈強、抗病品種,在生產上發揮了較大作用。
60年代,選育出抗條銹、高產、穩產、早熟的北京8號和北京10號,均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北京8號早熟、籽粒外觀品質好、適應性廣,是華北平原冬麥區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主要推廣品種之一,年種植面積達2000萬畝以上;北京10號,豐產性能好,曾在冀中和晉中南廣為種植,年最大種植面積達900多萬畝。
70年代,隨著生產條件的變化,施肥水平不斷提高,灌溉條件日益改善,生產上需要耐肥喜水、抗倒、增產潛力更大和早熟、抗銹、豐產的新品種。他又帶領課題組育成了北京11號、12號、13號、14號、15號、16號、17號、18號、冀麥1號等。其中冀麥1號1983年獲農業部科技改進一等獎。
80年代,在北部冬麥區首次育成兼抗條、葉銹多個生理小種和抗白粉病,稈強抗倒,適應性廣,灌漿快,產量高的“豐抗號”系列品種,在北部冬麥區大面積推廣應用長達10余年之久。特別是豐抗8號,年種植面積曾高達600萬畝(1988年),到1996年累計種植面積3890萬畝,是北部冬麥區推廣面積最大的品種。“豐抗號”系列品種還先后獲得農業部、北京市多項獎勵。
二、組織領導了小麥育種“六五”、“七五”、“八五”攻關和國際合作,大大提高了全國育種工作水平
由于莊巧生院士在小麥育種上的突出成就和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特別是他學風嚴謹、公平處事、樂于助人的高尚品德,博得了小麥育種界的一致擁護和好評,為此國家授權由他主持了“六五”、“七五”和“八五”小麥育種攻關項目。為了發揮集體智慧,充分調動各參加單位和科技人員的積極性,莊先生積極倡導育種材料和經驗的雙交流,開展穿梭育種以提高效率,注意安排有關支撐研究,以增強育種后勁,并大力加強大區級品種區域試驗以促進良種轉化為生產力,在全國育成了一批又一批為廣大農民所喜愛的,豐產、抗病、優質新品種。這些創造性的科技管理和學術交流措施,在提高全國育種工作水平、加快新品種選育推廣速度以及對育種人才的培養等方面產生了良好的效果。由莊先生主持的“全國大區級小麥良種區域試驗‘六五’成果及其應用”,1987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此外,他還積極推動國際合作,促進小麥科技走向國際。1984-1987年,在他擔任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理事會理事期間,積極推動我國與該中心之間的小麥穿梭育種工作,一直延續至今。
三、主持撰寫專著,系統總結中國小麥育種的經驗和成就
莊巧生院士作為主編或副主編,先后參與了《中國小麥品種及其系譜》、《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農作物》、《中國小麥學》、《中國小麥品種改良及系譜分析》等的編寫工作。金善寶院士曾這樣描述,“莊巧生從編寫指導思想、框架設計、章節安排、選定撰稿審稿人,以至逐章審改定稿,都親自動手,一絲不茍,對集國內眾多知名專家學者的智慧,完成編寫任務,起了重要作用。”
莊巧生院士親自主持編寫的百萬字的《中國小麥品種改良及系譜分析》巨著,系統總結了從新中國成立后,50多年來我國育種工作的主要成就。像這樣專門從選用親本與配置組合的角度,分析總結一個國家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內開展小麥育種工作的經驗,在國內外尚未見報道。這本巨著不僅指明了當前我國小麥育種工作的方向、思路和可以借鑒的經驗,而且對今后我國小麥育種工作的發展具有重要指導價值。
四、言傳身教為培養后生作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
莊巧生院士對青年人的身教和言教,使很多人都受益匪淺。
凡是跟隨莊先生工作過的人,都會從他身上受到一種無形的教育——身教。上世紀50年代中期,莊先生在河北省衡水縣小辛集合作社蹲點,居住在一間土墻、土地、窄小的草房套間內,條件很差,但他仍然天天保持被褥、書籍、墻壁和地面整齊清潔有序,使蹲點組的同志深受教育。在莊先生的影響下,使大家懂得了“一室之不治焉能天下為”的道理。
從有形的教育來說,莊先生的知識面廣、理論與實際并重,文字功底好,學風嚴謹,處事公平。自上世紀80年代他擔任《作物學報》主編,直到2003年底,雖實行正副主編“輪流坐莊”制,但每期稿件他均要終審把關。
他助人為樂,不辭勞苦,在同行中,請他幫助指導工作或審查修改文章的人終年不斷,直接和間接受益于他指導和幫助的人不計其數。他對年輕人的培養,既嚴格要求,又積極幫助,并鼓勵他們勇挑重擔。他為許多年輕人撰寫出國進修或攻讀學位的推薦信,修改立項建議書、申請報告以及撰寫晉升職稱推薦意見等。農科院的同志說,有關小麥遺傳育種和種質資源的研究生幾乎都受過莊先生的指導,每一篇論文他都細心修改,從內容到文字,以至每一個標點符號。
長期以來,莊巧生院士已成為我國小麥育種界深受大家尊敬的長者和導師。在他的影響下,小麥遺傳育種界已經成為一個互相幫助、互相支持、團結協作的戰斗集體,并形成了良好的傳統。(攝影 丁麟)
分享到
莊巧生院士在中國小麥育種史上的四大貢獻
發布時間:2005-08-12
|來源: 李振聲 董玉琛 辛志勇 賈繼增 何中虎|作者:admin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