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立體污染”是指農業生產過程中不合理農藥化肥施用、畜禽糞便排放、農田廢棄物處置以及耕種措施等造成的面源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所構成的從水體-土壤-生物-大氣的污染。
隨著農業、農村經濟的迅速發展和集約化程度的提高,農業立體污染必將日益突出,不僅會影響到農業生態安全、人體健康和農產品質量,還會影響到農業、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提高,甚至還影響我國的環境外交和國際貿易。
我國歷來十分重視農業生產過程中造成的污染問題,采取了大量的有效措施和方法防治面源污染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等,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農業污染防治是一個復雜系統工程,必須采取水體-土壤-生物-大氣一體化的綜合防治措施才能全面有效的解決問題。
一、我國農業污染與防治現狀
隨著科技進步和對工業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環境污染的污染源逐步由工業為主轉到工農業并重,同時我國的農業污染逐漸形成了從水體、土壤、生物到大氣的立體污染,并成為我國水體富營養化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根據《2003年國家環境狀況公報》,我國7大水系400多個重點監測斷面中,32%的斷面水域屬IV、V類水質,近30%的斷面屬劣V類水質。根據《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規劃》,農業污染對太湖流域主要污染物氨氮的貢獻率超過50%;我國受不同程度污染的耕地面積近2000萬公頃;畜禽養殖、水稻種植、肥料施用以及農業秸稈燃燒等活動還向大氣中排放大量的溫室氣體。據估算,2000年農業源排放甲烷占我國甲烷排放總量的80%,排放氧化亞氮占我國氧化亞氮排放總量的90%以上。
農業污染還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每年因不合理施肥造成超過1000多萬噸的氮流失到農田之外,直接經濟損失約300億元。農藥浪費造成的損失達到150多億以上,而且污染對人民身體健康和農產品質量造成的經濟損失是無法估量的。
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農業污染問題,多次作出重要指示,采取有效措施防治農業污染。有關部門在污染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后組織了生態家園富民工程、滇池流域面源污染治理、太湖水污染控制與水體修復技術及工程示范、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編制等涉及農業污染防治的項目,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二、我國農業污染防治存在的問題
農業污染是農業生產過程中不合理的技術和操作造成的必然產物。減少農業立體污染對改善環境質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至關重要。我國在環境監測、面源污染防治、溫室氣體減排等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還存在以下問題:
1、缺乏系統可靠的農業立體污染基礎數據信息,不能提供準確的判斷,無法滿足制定防治農業立體污染政策的需要。我國在農業生態和土壤環境監測方面已開展了大量的工作,但尚未對面源污染和溫室氣體等構成的立體污染進行針對性的監測,無標準監測方法,更沒有形成完整的監測網絡和質量控制體系,無法對農業生態與環境的現狀和趨勢給出全面、清晰的描述。
2、缺乏系統的農業污染防治的理論、技術和評價方法。有效的防治污染措施必須基于對整個農業生態系統和減排技術的可靠評價,基于對整個污染發生的機理、遷移過程的理解,防治技術適用性還基于當地環境條件、技術水平及經濟狀況。合理的技術評價指標和方法的建立是正確指導污染防治的技術保障。
3、缺乏適合不同區域的成功防治技術模式。綜合防治技術的涉及到農業生產的各個方面,防治技術的執行則依靠千家萬戶的農民和社會的方方面面,示范成功的防治技術模式對防治污染對策的實施至關重要。由于我國地區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污染的類型、數量和負荷不同,目前更缺乏針不同地區的防治技術模式。
4、缺乏水體-土壤-生物-大氣一體化防治污染的意識。農業污染防治是一個復雜系統工程,對水體、土壤和大氣的單方面研究已經遠遠不能有效的解決農業污染問題。另外,隨著《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其他國際環境公約的生效與實施,溫室氣體排放和面源污染造成農產品質量下降都將成為農畜產品進軍國際市場的障礙,必須從農業立體污染防治的角度進行系統研究。
三、幾點建議
1、完善農業環境監測站,摸清農業污染的底數
在農業系統已有的監測網站的基礎上,根據農業立體污染監測的需求,完善并形成覆蓋重點區域的農業立體污染監測網絡,通過長期定點監測,摸清農業立體污染的底數,為我國農業立體污染防治技術的研發和農業環境污染政策的制定提供基礎數據;
2、開展農業立體污染防治理論與技術的研究與創新
在進一步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技術研究的同時,全面實施一體化的綜合防治理論與技術研究,重點開展主要污染物在水體-土壤-生物-大氣系統中遷移規律的研究、農業生產過程中立體污染的阻控新技術和新方法的研究,建立農業立體污染防治技術的診斷與評價方法,為防治農業立體污染提供技術支撐;
3、建立農業立體污染綜合防治示范點,提供環境友好的技術模式
結合農業發展總體布局,根據不同區域的污染特征和社會經濟條件,在典型區域建立農業立體污染綜合防治示范點,開展立體污染綜合防治技術區域適應性研究,篩選出關鍵防治技術,示范推廣節本增效、環境友好的技術模式。
4、加強宣傳,提高公眾防治環境意識
通過科普和大眾媒體,加強教育和培訓,提高全民對農業立體污染認識和自覺參與防治污染的意識,鼓勵企業和農民采取環境友好技術,從源頭控制污染物產生與排放,在適當的時候制定相應的法規,以實現減少立體污染和促進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
章力建: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博導
董紅敏:中國農科院環境與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博導
蔡典雄:中國農科院資源與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博導
李玉娥:中國農科院環境與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