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實習生張紅菊)時值春末,北大荒一望無垠的沃土上,今年的大豆春播剛剛開始。日前,農業部“科技之春”的列車,載著中國農科院的專家們,帶著大豆優質高產栽培技術駛進它的最后一站———北大荒。
中國農科院主辦的黑龍江省農墾系統大豆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師資培訓活動,是“科技之春”大型農機推廣活動的一項內容。由農業部科技教育司統一部署,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和黑龍江農墾總局參與組織,省農墾系統各分局、農場等單位參加。
他們推廣抗旱、增溫、提質、增產、增效綜合栽培技術———大豆“行間覆膜”。所謂“行間覆膜”,就是在土壤水分適宜時整地,深松耙茬,采用桿強、個體豐產性好的品種,精良點播、適當降密,行間覆膜、苗帶除草,全過程機械配套。
在大豆播種現場,幾臺通用耕播機行駛在整齊的田壟間,一次播3壟6行,施肥、覆膜、播種、鎮壓同時完成。耕播機駛過,地膜的兩邊被精確地埋在土里,種子點在膜外,離膜邊約2—3厘米,點種、覆膜同時進行,比以前的先點種后覆膜降低了操作難度。采用覆膜技術,防止了膜下地下水的蒸發浪費,落在膜上的雨水也能順著地膜流到膜邊的種子部位,充分利用了地下水和自然降水。此外,地膜還能起到增加地溫的作用。一農民說,在干旱地區采用此技術能保證出苗率,大豆畝產達到200公斤以上。
八五一一農場的劉東勝,有1300多畝地,搞“行間覆膜”已有四五年。他說,以前把種點下去后,要是不下雨,種子就不出苗。用覆膜技術,一般點種后一星期就出,出苗率達95%%以上,而且苗壯、全、齊、勻。以前,不覆膜時,苗即使出得還可以,每畝也只有170公斤左右,用覆膜后能達200多公斤。
除了“行間覆膜”技術,專家們還帶去了大豆優良品種和窄行密植技術、免耕少耕輕型栽培技術、“壟三”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種子包衣技術和葉面施肥技術等大豆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并對當地主管農墾的領導、技術人員進行師資培訓,在大豆播種現場會上展示配套機具。
這次推廣的窄行密植技術,是選擇矮稈或半矮稈品種、縮小行距、增加密度的種植技術,一般比“壟三”栽培增產15%%以上。而免耕少耕輕型栽培技術是一種新型旱地耕作法,在滿足作物生長條件的基礎上盡量減少田間作業,秸稈粉碎、還田覆蓋地表,覆蓋率不小于30%%,采用機械化和半機械化措施保證播種質量。其技術實質是通過殘茬覆蓋地表和簡化操作,減少水土流失、培肥地力、保護環境和資源。
據了解,黑龍江省所在的東北春播大豆區是大豆生產的重要基地,年總產量占全國的40%%,商品率居全國第一。俗稱北大荒的黑龍江墾區,是黑龍江省農業生產的排頭兵和主力軍。2003年,農墾系統種植面積993萬畝,占全省大豆播種面積的22%%,產量達到165萬噸,占全省大豆總產量的28%%。機械化程度達80%%以上,基本實現了農業田間作業機械化,依據墾區的資源優勢,創造了“四到戶、兩自理”為特征的大農場套小農場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形成了組織化程度高、社會化規模經營,土地集中連片,適于大面積專用品種種植、收儲、加工和機械化作業等優勢。墾區大豆種植具有面積大和機械化程度高的特點,易于大面積推廣和應用先進農業技術。
大豆是我國四大糧食作物之一。吉林部分地區和黑龍江墾區是商品糧的主要基地,黑龍江墾區的糧食生產可滿足京、津、滬三個直轄市和軍隊的全部糧食需求。黑龍江農墾總局副局長王德勝說,沒有“科技之春”帶來的先進技術和培訓的技術人員,他們引進的100多臺大型拖拉機運轉不了,幾十個用大機械武裝的農場也不能發揮最大的效益。讓大豆春播伊始的北大荒搭上科技之春的列車,對提高墾區3000多萬畝耕地的糧食總產,推動墾區的農民增收和全國的糧食增產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