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種質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寶貴財富和戰略性資源,是作物育種、生物科學研究和農業生產發展的物質基礎,是我國農業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我國作物種質資源種類多、數量大,以其豐富性和獨特性在國際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國農業和現代種業發展中作用巨大。在國家有關部委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為我國作物種質資源領域的牽頭組織單位,通過申請國家重大項目,組織全國有關單位開展了作物種質資源考察收集、鑒定評價、安全保存、提供利用和對外交換等工作,成果豐碩。尤其近10年來,在國家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專項資助下,取得了顯著成績。
一、國家作物種質資源保存與供種平臺得到進一步發展完善
在原有的1個國家長期庫、1個復份庫,10個中期庫和32個種質圃基礎上,新建了無性繁殖蔬菜、獼猴桃、木薯、棕櫚、野生蘋果、果梅楊梅、熱帶牧草、熱帶果樹、熱帶香料飲料、勐海大葉茶、紅萍等11個種質圃,保存設施增至55個,國家作物種質資源保存與供種分發基礎平臺得到進一步充實和發展,該平臺不僅承擔著41.2萬份作物種質資源長期妥善保存,還承擔日常性的全國作物種質資源的考察收集與引進、基本農藝性狀鑒定、編目與繁殖入庫(圃)保存與更新,以及向全國提供種質資源共享利用的責任與義務。
二、新收集引進種質資源6.7萬余份,進一步豐富了我國種質資源寶庫
新收集引進作物種質資源67012份,隸屬1594個物種。已有4.2萬余份新收集資源,經試種觀察、隔離檢疫、農藝性狀鑒定和編目,繁殖種子入長期庫和種質圃保存,極大地豐富了我國作物種質資源的寶庫,長期保存總份數達41.2萬份,居美國之后位居世界第二位。在國內收集方面,注重對作物野生近緣種、邊遠山區、少數民族地區的地方品種和特色資源,以及新育成優良品種的收集。而國外資源的引進,則注重育種急需和戰略儲備相結合。例如從國外引進的“五月火”、“阿姆肯”等油桃和加工桃品種,在促進我國油桃育種和罐桃產業發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從國外引進種質資源23068份,包含之前從未引進的物種有414個。
三、篩選和創制出一批優異種質,并應用于育種實踐
研制了200種農作物種質資源鑒定描述技術規范,研究建立了農作物種質資源精準鑒定和種質創新技術體系。完成了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棉花、油料、蔬菜等作物14500份的抗病蟲、抗逆和品質性狀的特性鑒定,評價篩選出3170份特性突出、有育種價值的種質資源。創制了各類作物新種質500余份,并已廣泛應用于育種實踐。
四、繁殖更新了30余萬份種質資源,極大地提升了分發供種能力
針對中期庫種子量少、活力低且部分優異種質無種可供的局面,加大了中期庫和種質圃的繁殖更新工作,繁殖更新300195份,為分發利用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目前年供種能力比“九五”期間提高3倍多,累計向5504單位、34820人次,分發了273901份(次)種質資源。同時大力拓展分發供種途徑和方式,在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主產區,田間展示6000余份優異種質,讓育種家到田間選擇,使供種目的性更強,效率更高。建立開發了基于WEB的農作物種質資源分發供種系統,初步實現了“信息查詢-種質獲取-分發供種”的一條龍服務,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五、作物種質資源分發利用已取得顯著成效
1.為育種家提供了親本材料。據不完全統計,全國育種、科研、教學和生產單位利用種質庫(圃)提供的優異種質資源,已經培育出糧、棉、油、糖、茶、煙、蔬菜、水果等新品種350多個,推廣面積1.98億畝,直接產值100多億元人民幣。吉林省農科院利用提供的優質、耐冷水稻種質“秋田小町”和“北陸128”,育成的“長白10號”和“吉粳78”,累計增產1.46億公斤,獲得經濟效益2.1億元。國家武漢水生蔬菜圃篩選培育的水生蔬菜新品種鄂水芹1號、鄂蓮6號、鄂蓮7號、鄂芋1號等品種,已經推廣至湖北、湖南、河南和黑龍江等20多個省市,累計推廣水生蔬菜面積1000萬畝以上,產生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2.在服務三農、農民增收致富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江蘇紫荊花公司利用提供的優異種質中黃麻1號等,在新疆、內蒙古、甘肅、江蘇等省區建立了萬畝優質紡織原料基地,為恢復我國黃麻優質原料國產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累計增收2000多萬元;山東綠潤食品集團利用提供的‘銀寄’、‘丹澤’、‘筑波’等優良種質,在我國的山東、河北、湖北、北京四大板栗產區,建立了3000畝大規模生態栽培園和品種化栽培區,現已成為國際大型板栗加工、出口創匯企業。國家核桃板栗資源圃先后與山東省莒南縣洙邊鎮、泰安林業局、麻江縣果品辦公室簽訂了長期的合作關系,每年向這些單位及農戶提供優良苗木、技術服務指導,有力促進了農民的增收致富。
3.為國家(省)產業技術體系及科研課題提供了材料支撐。據統計,2011年度55個庫圃篩選鑒定的資源共向582個科研課題提供篩選鑒定的優異種質材料,為我國作物育種和產業發展提供了物質材料支撐作用。
4.為科學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礎材料。北京大學朱玉賢教授利用提供的棉花種質徐州142、徐州142,研究植物激素在棉纖維發育過程中的調控作用,證明了乙烯對纖維伸長的決定作用,以及長鏈飽合脂肪酸對棉纖維伸長的促進作用,同時進行了蛋白質組學分析,發現了大量與纖維伸長有關的蛋白位點,相關研究成果先后在國際權威雜志發表。
5.成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科普宣傳和學生教學實驗基地。每年接待國內外專家、學生約5000人次,促進了公眾的種質資源保護意識,產生了長遠的社會影響力和社會效益。(通訊員 衛斐)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