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農機化所承擔的農業部重點項目“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創新試驗”,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區試驗示范取得顯著成效。
該項目在南京農機化所主持完成的“863”重大專項課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應用現代傳感器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并將行走式補灌增墑技術與保護性耕作技術相融合,研究開發了2BSF-4型免少耕施肥穴灌穴播機。2005年下半年與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及科爾沁區農牧業局和農機技術推廣站合作,探索在嚴重缺墑干旱地區秸稈殘茬覆蓋下坐水播種農藝和機械裝備的試驗。試驗點設在農業部保護性耕作核心示范區莫力廟蘇木(鄉)福巨嘎查(村),在沙土質耕地上布置補灌增墑保護性耕作與當地現行保護性耕作的對比試驗。2006年5月上旬春播玉米,試驗區與對照區統一用種、統一用肥,統一播期,統一管理,試驗區采用了2BSF-4型免少耕施肥穴灌穴播機,實施精量播種、對穴灌水、種水同位、種側深施肥;對比區采用玉米免耕施肥播種機作業。在春旱缺墑的不利條件下,試驗區較對照區出苗早、出苗率高、保苗率高、長勢旺。由于苗期優勢明顯,為后期生長奠定了基礎。
2006年8月26日,該所黨委書記曹曙明、通遼市農機局局長張果輪和課題組人員共同查看了試驗田。玉米已處于灌漿成熟期,試驗區的玉米比對照區植株高大、粗壯、色澤濃綠,結穗大,一片豐收在望的景象。估產在600kg/畝左右,而對比區估產在500kg/畝左右。
試驗表明:機械化補灌增墑與保護性耕作技術相融合達到優勢互補的目的,每畝補灌用水0.6~0.8m3,起到了抗旱保苗的作用,而當地春播干旱時播前漫灌50~60 m3,節水效果十分顯著;秸稈殘茬抗風阻沙,培肥地力;綜合效果是農業豐收,農民增效。這是一項兼顧國家利益與農民利益、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新技術,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2BSF-4型免少耕施肥穴灌穴播機
試驗區(左)和對比區(右)玉米長勢
試驗區內的玉米結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