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召開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對獲得2014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的成果進行了表彰。中國農業科學院共有6項成果獲獎,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
蔬菜所顧興芳研究員主持完成的“黃瓜優質多抗分子標記技術研究及配套新品種選育”成果獲得一等獎;環發所崔海信研究員主持完成的“農業納米藥物制備新技術及應用”成果和飼料所丁宏標研究員主持完成的“新型生物飼料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應用”成果分別獲得二等獎;飼料所王建華研究員主持完成的“豆粕發酵核心菌種構建、工藝創新、評價方法及推廣應用”、信息所許世衛研究員主持完成的“先進農產品市場信息采集設備(農信采)的研制與應用”和作科所程須珍研究員主持完成的“高產多抗廣適綠豆新品種選育及應用”成果分別獲得三等獎。
“黃瓜優質多抗分子標記技術研究及配套新品種選育”成果針對蔬菜生產上品質優良、多抗豐產的黃瓜品種數量不足、品質和抗病育種選擇效率不高等問題,歷經20余年的持續協同攻關,首次完成了13個黃瓜品質性狀和4個抗病性狀在染色體上的遺傳定位,率先開發出緊密連鎖的基因組SSR和Indel標記32個。利用分子標記聚合技術結合常規育種技術,創制出聚合5-6個優質品質性狀和抗7-8種病害的8份優異自交系,培育出6個優質多抗黃瓜新品種,實現了品種的更新換代。在全國27個省市累計推廣565.5萬畝,累計增加經濟效益76.86億元。其中,在北京市累計推廣面積達到21.7萬畝,占本市黃瓜栽培總面積的50%以上。
“農業納米藥物制備新技術及應用”成果以提高農藥、獸藥與疫苗的有效利用率、延長持效期和降低殘留污染為目標,系統地建立了具有靶標可控緩釋等功能的農業納米藥物關鍵制備技術平臺,創制了一批高效、安全的綠色農業納米藥物新產品。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6項、國家登記新產品120種,在糧食、園藝與經濟作物生產上累計推廣1億畝,豬、牛、羊等家畜生產上累計推廣470萬頭。主要創新點包括:創立了納米微囊、微球、脂質體、微乳等農業納米藥物制備技術體系,揭示了改善靶向傳輸與控釋特性、提高有效性與安全性的作用機制;創制了30余種綠色納米農藥新產品,涵蓋了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等大噸位與主導農藥品種,顯著提高了有效利用率,降低了農藥、有害溶劑與助劑的殘留污染;創制了6種抗寄生蟲與抗菌類綠色納米獸藥新產品,提高了生物利用度,改善了藥效功能與持效期,顯著地減少了給藥劑量與次數,降低了毒性和藥物殘留;發展了一批新型、高效納米藥物載體、助劑與疫苗佐劑,為綠色納米農業藥物新產品創制奠定了基礎。
“新型生物飼料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應用”成果在系統研究動物腸道微生物組成與調控的基礎上,研發了畜禽、水產飼用酶制劑、微生態制劑、寡糖和天然色素抗氧化劑等系列生物飼料添加劑,并通過技術集成形成不添加高銅、鋅和抗生素的生物飼料配置技術。分離鑒定產酶嗜熱真菌新種31種,熱穩定酶15種,開發高比活甘露聚糖酶及其發酵生產和制粒技術;形成高效復合酶配伍和配套應用技術。建立微生態制劑的質量標準及其品質評估分子技術體系。建立從萬壽菊花等制備天然色素的技術體系。集成上述添加劑技術,實現年產100萬噸生物飼料的生產推廣。獲得授權專利12項,發表論文110篇,產業化新產品41種。
“豆粕發酵核心菌種構建、工藝創新、評價方法及推廣應用”成果以生物脫敏、替代高檔蛋白(魚粉、血漿蛋白)、減少抗生素使用和改善生產性能為目標,通過菌株、工藝、產品、評價和應用創新,首創飼料抗原蛋白分子檢測技術和豆粕發酵技術,實現產業化。其創新點包括:菌株及組合創建、溫度-濕度-PH聯控、按需補料、交替發酵、低水分發酵、低溫干燥等,打通了固態發酵技術瓶頸;圍繞脫敏防腹瀉、抗菌防疾病、產酶促消化等目標功能創建了4類發酵工藝;通過設置26個工藝單元,徹底解決了發酵豆粕技術落后、工藝粗放、控制程度低、質量不穩的亂象。成果獲6項授權;制定行業標準2項;論著61篇,其中SCI論文8篇,共被引17次。新產品應用產生重大經濟生態效益,5年累計推廣6.25萬噸,產值2.98億元,抗生素減用62.5噸,增就業崗位170個。緩解了我國飼料蛋白尤其優質蛋白的供給壓力。
“先進農產品市場信息采集設備(農信采)的研制與應用”成果根據現代農業管理對市場數據獲取能力提升的重大需求,開展了先進農產品市場信息采集設備研究,其創新點包括:研發出標準化農產品市場信息采集技術與系統;創建了農產品市場信息傳輸優化模型與定位匹配采集技術;創新了農產品市場數據智能處理與分析技術;創新設計理念研制了具有便捷性、高適性和易用性的先進專用裝備。成果獲得軟件著作權26個,專利2項,受理專利申請5項,制定行業標準2部,發表論文36篇(其中SCI、EI收錄11篇)。農信采在全國多省市推廣應用,為農業管理部門提供了及時、準確的基礎數據,形成的相關成果發揮了重要咨詢決策作用。
“高產多抗廣適綠豆新品種選育及應用”成果針對我國綠豆生產中品種產量低、抗性差、適應范圍窄、栽培模式單一等問題,開展新品種選育,研究集成高效生產技術,其創新點包括:構建中國首個綠豆核心種質,發掘出我國綠豆中缺乏的抗豆象、抗葉斑病資源,解決了綠豆育種抗性基因嚴重匱乏問題;育成了我國首個高產、抗豆象、抗葉斑病、廣適性綠豆新品種;建立多性狀評價技術指標及抗性育種技術體系,為資源評價、種質創新、新品種選育、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及生產應用提供技術支持和參考依據;研制出適應不同種植模式的高產高效及安全生產技術,解決了綠豆生產栽培技術落后等問題。成果從2005年開始示范推廣,取得顯著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通訊員 官濤)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