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28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反應器技術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并舉行了揭牌儀式。劉旭副院長主持了揭牌儀式,并對生物反應器技術研究中心的情況進行介紹。院黨組成員、人事局局長賈連奇宣讀了中國農業科學院關于成立生物反應器技術研究中心的批復。翟虎渠院長和生物技術所范云六院士為中心揭牌,院辦公室和院科技局領導,以及生物技術研究所、作物科學研究所和北京畜牧研究所的領導及相關專家參加了揭牌儀式。
劉旭副院長在講話中指出,利用動植物或微生物個體或某個器官作為生物反應器生產各種醫藥保健和其他用途的產品是國際上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發展起來的新技術,具有重大的應用前景,對于解決現代農業生產中農業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等重大問題也將發揮重要作用。其經濟社會意義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能夠生產出某些其它基因工程手段無法大量生產的蛋白質產品,滿足社會需求;二是改善食品的營養構成,生產出既能滿足人民營養需求,又有保健作用的新型食品;三是提高種植業和養殖業的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劉旭副院長談到,當前,圍繞動植物和微生物生物反應器技術研究的國際競爭十分激烈。近日,農業部杜青林部長在農業科技創新的六大戰略任務中把生物反應器研究作為應用基礎理論研究和原創性研究的重要內容,同時把加強生物反應器研究作為提高農業科技持續創新能力和搶占前沿領域制高點的重要保障。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反應器技術研究中心的成立正是我院積極落實農業部農業科技創新行動的戰略舉措。該中心將針對與發展動植物和微生物生物反應器相關的新基因、新的生物元件和新技術、新方法開展研究,完善和改進植物生物反應器載體構建、遺傳轉化、轉基因植物純系品種選育、外源蛋白提取方法;利用廉價、高效、安全的動植物和微生物生物反應器生產疫苗(如乙肝疫苗、口蹄疫疫苗等)、抗體、細胞因子、酶、生物活性肽等,實現產業化生產。在“十一五”期間力爭取得一批重要的原創性成果,增強該領域的競爭優勢。
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反應器技術研究中心成立后將依托生物技術研究所,整合全院動植物和微生物方面的資源開展相關工作。該中心將為我國農業生物技術和生物反應器研究提供一個具有世界一流水平、設備齊全、管理科學、運行高效的國家級技術平臺和基地,并可以進一步優化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反應器相關研究力量等資源配置,爭取國家穩定投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參與國內外競爭的實力。同時為解決新階段我國“三農”問題,構筑糧食安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劉旭副院長主持揭牌儀式
翟虎渠院長和生物技術所范云六院士為中心揭牌
翟虎渠院長和范云六院士親切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