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牽頭主持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花卉人工馴化繁殖及栽培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通過驗收。
中國野生花卉種質資源豐富,為世界花卉業的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被譽為世界“園林之母”。但目前世界范圍內的商品花卉絕大多數是國外品種,我國利用野生花卉作為育種材料的實踐仍然非常缺乏,而直接采挖利用的現象仍十分嚴重。在近年的調查中發現,有許多觀賞價值高、我國特有的珍稀野生花卉種類,如蘭科、百合屬和牡丹組的許多物種,它們隨著人類的活動、環境的變化以及濫采濫挖,已瀕臨滅絕,有的甚至難覓蹤跡。由于對這些野生花卉的研究甚少,自然繁殖速度慢,原位保存不能改變其瀕危的趨勢,加強對此類野生花卉的馴化繁殖及栽培研究迫在眉睫。
項目全面完成了對蘭科植物杏黃兜蘭、硬葉兜蘭、亨利兜蘭、黃花美冠蘭、密花石斛、海南鉆喙蘭、蕙蘭,百合屬的淡黃花百合、綠花百合、垂花百合、大理百合、金黃花滇百合,牡丹組大花黃牡丹和滇牡丹等14個觀賞價值高、珍稀瀕危物種(野生花卉)的原生態和原生境調查分析,并在種群水平完成各物種遺傳多樣性分析;編寫了《野生花卉保護手冊》4冊、《繁殖栽培技術手冊》3冊;在生境和生態調查的基礎上,建立了珍稀瀕危物種近地和遷地保護以及繁殖栽培試驗示范基地共26個;建立了野生花卉的6個人工繁殖栽培技術體系和7個相關的單項繁殖或栽培技術;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0項,其中已獲得授權8項;發表論文 36篇;制定1項地方標準和4項企業標準;獲得省部級成果獎勵5項。項目還在海南、四川、北京、云南等地舉辦培訓班共12期,推進以利用促保護模式,培訓技術人員130名,培訓花農共計300人次,推廣人工繁殖種苗500萬株。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花卉人工馴化繁殖及栽培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的實施為進一步開發蘭科、百合屬和牡丹組物種的園林應用潛力,實現珍稀野生花卉資源的保護和永續利用奠定了基礎,并提出了新的可探索領域。
項目由農業部組織籌劃,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共同合作承擔,并獲得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