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承擔的湖南省茶陵縣紫皮大蒜提純復壯項目通過專家驗收評審。測產結果顯示,脫毒大蒜蒜頭平均直徑超過5cm,比對照母本蒜增產90.1%。專家組認為,該項目建立了茶陵紫皮蒜莖尖脫毒技術體系,有效推動了茶陵縣地方特色品種的保護和利用。
據悉,茶陵紫皮大蒜是茶陵縣特色農產品,以香、辣、脆享譽國內外。由于長期沿用單一的栽培模式和栽培技術,茶陵大蒜受病毒影響,出現了嚴重的品種退化,主要表現為大蒜個頭小、裂瓣、單產低,直接影響了當地蒜農的經濟效益。2018年11月,茶陵縣通過招投標形式,委托麻類所開展茶陵紫皮大蒜提純復壯工作。
據項目負責人劉頭明介紹,科研團隊深入茶陵大蒜主產區收集到大蒜資源32份,通過分子標記鑒定、基因組測序、田間評價等科研手段,鑒定到了茶陵紫皮大蒜原種。與江蘇省徐州市農業科學院合作,完成了400株茶陵紫皮大蒜原種脫毒工作。經無毒大棚繁育和大田試驗,目前已完成第三代脫毒大蒜繁育。與普通茶陵大蒜相比,試驗脫毒大蒜產量明顯提高。經第三方機構檢測,脫毒大蒜的主要病毒含量整體降低。團隊基于茶陵的土壤、氣候等條件,開展了適宜茶陵地區大蒜高產栽培技術研發,建設了規范化脫毒苗擴繁基地,制定了《茶陵紫皮大蒜栽培技術規程》,為實現茶陵紫皮大蒜高產優質生產提供重要技術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