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召開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表彰2010、2011年度為首都科技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有10項成果獲得獎勵,其中:2010年度一等獎2項,三等獎2項;2011年度一等獎2項,三等獎4項。王連錚、候水生、何中虎、刁其玉等10名獲獎專家受邀參加了獎勵大會。
在2010年度獲獎成果中,
作物科學研究所主持完成的“廣適應高產優質大豆新品種中黃13的選育與應用”,針對黃淮海地區大豆品種適應范圍窄、單產低、品質差等突出問題,培育出適應跨緯度大、創312.4公斤/畝高產紀錄、蛋白含量高達45.8%、抗倒抗病耐澇的大豆新品種“中黃13”,種植面積連續三年居全國首位,為促進大豆生產,保障我國食物安全和農民增收作出重要貢獻。

大豆新品“中黃13”畝產可達250-300公斤
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主持完成的“北京鴨種質資源創新與應用”,以我國原始北京鴨為素材,經過30年持續選育26個世代,育成了瘦肉型、高飼料效率的Z型北京鴨和肉脂型、適合烤鴨專用的南口1號北京鴨,建立了不同生理階段營養需求模型,制定了飼養標準,改進了養殖方式,對進一步擴大北京鴨消費市場,提高養鴨經濟效益作用顯著。以上成果被授予2010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

Z型北京鴨標準化養殖
另外,由
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主持完成的“中苜3號苜蓿新品種選育及推廣應用”和
植物保護研究所主持完成的“綠僵菌生物農藥規模化生產技術”等2項成果獲得三等獎。
在2011年度獲獎成果中,
作物科學研究所主持完成的“中國-CIMMYT小麥合作育種研究與新品種培育”,針對我國小麥育種中品種抗病性頻繁喪失、可用育種資源短缺等關鍵問題,采取國內協作與國際合作相結合、常規技術與分子標記應用相結合的策略,從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CIMMYT)及14個國家引進種質70972份次,篩選出慢病性品種116份以及抗稈銹病新小種Ug99的品種26份,育成高產抗病優質品種39個、育種親本13個,累計推廣3.63億畝,為國家糧食安全做出重要貢獻。

抗稈銹病Ug99小麥新品種
飼料研究所主持完成的“早期斷奶犢牛生理營養與飼料配制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針對我國奶牛研發出早期斷奶技術,系統研究了犢牛消化生理的發育規律,得出可通過日糧因素調控的器官和生理參數,闡明了早期斷奶犢牛主要的免疫反應特點,在我國主要奶牛產區的近20個省市推廣,每頭犢牛節省成本300元以上,為高產奶牛的培育奠定了基礎。以上成果被授予2011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

給早期斷奶犢牛飼喂代乳粉
另外,由
蜜蜂研究所主持完成的“中國蜜蜂主要寄生螨種類鑒定及防治技術研究”、
農業信息研究所主持完成的“農業信息智能服務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
蔬菜花卉研究所主持完成的“設施蔬菜生態高值無土栽培管家技術研究與規模化示范”以及
植物保護研究所主持完成的“惡性入侵雜草豚草的生物學與綜合治理”等4項成果獲得三等獎。
據悉,2010年、2011年共有408項成果獲北京市政府獎勵,其中重大科技創新獎1項,一等獎53項,二等獎109項,三等獎245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