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中國農業科學院2016年第6期“農科講壇”(中國農業科技報告會)在國家農業圖書館報告廳舉行。本次“農科講壇”邀請加工所中式食品加工與裝備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張泓研究員作了題為“馬鈴薯主食加工技術與裝備研究”的報告。院黨組書記陳萌山、院機關各部門領導同志出席報告會。報告會由院科技局局長梅旭榮主持。

張泓研究員做“馬鈴薯主食加工技術與裝備研究”主題報告
張泓介紹說,馬鈴薯是蔬糧兼用的全營養的食品原料,具備熱量低、營養豐富、蛋白優質等諸多優點,全面推進馬鈴薯主食化進程是提高我國居民膳食營養水平,優化農業種植結構,突破資源環境剛性約束,引領農業升級換代,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加速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促進一二三產融合,造福億兆民生的重大舉措。馬鈴薯主食產品及產業開發受到黨和國家領導的高度重視,當前要著力培養大眾消費營養健康馬鈴薯主食的習慣,積極培育和拓展市場。
張泓認為,目前馬鈴薯產業存在產品消費渠道單一、主食化品種缺乏、加工率低、人均消費量低、產業鏈整體效益低等突出問題。開展馬鈴薯主食化加工,一端連接消費,一端連接生產,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而馬鈴薯主食加工技術與裝備研究與創新,是實現馬鈴薯主食化的難點和關鍵。

院黨組書記陳萌山為張泓研究員授獎
據介紹,加工所中式食品加工與裝備創新團隊成立3年來,在各級領導的支持下,在科技創新工程和行業重大專項的資助下,針對馬鈴薯主食加工中技術難度大、缺乏加工裝備、原料營養研究支持不足、缺乏專用品種等問題,突破馬鈴薯面團降黏成型技術、二次熟化強筋技術、多維復合壓延技術、雙螺桿多場復合擠壓技術等,篩選馬鈴薯主食加工專用品種10余個,建立馬鈴薯主食營養評價、馬鈴薯占比檢測等方法,申報專利102項,制定馬鈴薯主食系列標準7項,開發馬鈴薯面條、米粉、復配米、年糕、馕、月餅等系列新產品150余種,創制一體化仿生搟面機、工業化馬鈴薯面條生產線、工業化馬鈴薯多納圈生產線、主食復配粉生產線等成套化裝備,相關成果已經在甘肅、陜西、河北、黑龍江等馬鈴薯主產區和主消費區轉化,有力的主導和支撐了國家馬鈴薯主食化科技研發與推廣工作,在全國已形成燎原之勢。在國際上引起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尤其是甘肅巨鵬公司馬鈴薯主食出口中東等地,已被“一帶一路”投資論壇定為峰會食品,中國的馬鈴薯主食將唱響“一帶一路”沿線的21個國家。

中國農業科技報告會(農科講壇)嘉賓點評和聽眾提問現場
張泓分析,馬鈴薯主食化產業具有重要的經濟、社會意義,前景十分廣闊。在主食化經濟效益上,他預測主食戰略有望拉動馬鈴薯產量達到2.2億噸,按3:1折糧達7300萬噸,進一步提高糧食供給能力;同時將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帶動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有望超過3000億元;按照馬鈴薯每畝效益增加300元測算,1.5億畝的播種面積,薯農種植馬鈴薯純收入有望增加450億元。在主食化社會效益上,他認為馬鈴薯主食適宜超重、肥胖、高血壓以及高鈉低鉀等慢性病人群食用,符合我國居民營養需求,同時增加稻谷和小麥中缺乏的維生素A、維生素C,增加鈣、鉀、鐵、膳食纖維等營養成分,提高膳食質量,且馬鈴薯耐寒、耐旱、耐貧瘠等,多種植馬鈴薯能夠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他相信,在主管部門、科研界、產業界、金融界、社會大眾的高度重視、廣泛參與、共同努力下,馬鈴薯主食加工產業一定能實現資源、產業、品牌、資本“四級跳”價值連升戰略。

現場座無虛席、聚精會神
在談到人生經歷和科研感悟時,張泓談了兩點切身體會。一是人生“嚴”字當頭,嚴父、嚴師、嚴厲領導為個人成長、成才創造了條件,嚴于律己、以身作則奠定了事業發展的基礎。張泓認為,一個有生命力、有戰斗力的團隊要有共同的目標、向心的凝聚力,更要有鋼鐵的紀律、家庭般的歸屬感,同時要有特色的文化和鮮明的個性。二是抓住機遇、善于選擇,機遇永遠偏愛有準備的人。在少年求學、醉心科研、遠渡重洋、實業報國不同階段,張泓詮釋了一代科學家的人生傳奇。張泓坦言,我們生于一個偉大的時代,每一個人都承擔著自己的歷史責任,無論痛苦、磨難,還是淚水、歡笑,我們以能為偉大的祖國和人民奉獻畢生精力而自豪。
在現場交流互動環節,點評嘉賓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曾衍德、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院長江正強教授,圍繞馬鈴薯主食化項目在政策管理、技術、裝備、產品、營養、示范推廣及發展前景等問題與觀眾、新聞記者現場進行了問答與探討。
院屬京區各單位領導、青年職工代表、研究生院學生代表等500余人參加了報告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