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編制總體規劃,精心繪制建設藍圖
系統梳理,找準定位。中國農科院京區現有近3500畝土地,分布在中關村、馬連洼、香山、昌平南口及馬池口等5處。強化頂層設計,科學規劃布局,是支撐農科院可持續發展的首要任務。院黨組高度重視,成立了專題工作組,歷時半年多的研究論證,最終確定了《中國農業科學院京區土地功能定位方案》,第一次明確了農科院京區土地利用的整體框架,中關村院區主要承擔基礎研究、宏觀研究、公共服務及院部等任務,馬連洼院區主要承擔基礎、應用基礎和應用等研究任務,香山院區逐步實現農業科普與展覽功能等,為全院長遠發展指明了方向。

未來,通過規劃引領、條件支撐與管理保障的良性互動,中關村、馬連洼兩院區的整體面貌將顯著改善,科研裝備與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在建設“世界一流農業科研院所”的征程中更上層樓。
搭建畜牧業科技創新支撐平臺
大力發展動物基因資源挖掘和分子育種技術,構筑我國種業發展的技術支撐體系,加快我國動物新品種開發能力和速度,是畜牧業增產增效和影響農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為此,中國農科院謀劃了國家畜禽改良研究中心項目并于2010年5月經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準立項。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后,主要農業動物的育種周期將由原來的7-10年縮短到4-6年,選擇效率提高2-3倍以上,并鑒定出一批可用于主要農業動物超高產育種的基因資源。

助推現代科研院所建設
特產所位于吉林市昌邑區左家鎮,是中國農科院歷史上唯一處于村級行政轄區內的國家級研究所。偏僻的地理位置,沉重的社會負擔,大大限制了研究所的發展和我國特種經濟種植物領域的自主科技創新,為此,2004年特產所提出要籌建“特產科技創新中心”,2005年7月長春市凈月經濟開發區無償劃撥土地210畝,參與共建。

奠定試驗基地建設基礎
為充分發揮中國農科院成果、人才及綜合科研優勢,有效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提出各項目標的實現,中國農科院提出建設基礎設施完備、科研條件先進、創新能力一流的以糧食增產科技創新、示范為主的綜合試驗基地。黃淮海地區是我國最主要的農產品生產區之一,2009年初,院黨組決定在作科所、植保所以及其他有關研究所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在新鄉縣七里營鎮建設萬畝規模的綜合試驗基地。

支撐農產品安全監管能力邁上新臺階
二噁英是一類具有強烈致癌、致畸和致突變作用的化合物,可通過種植作物和養殖動物蓄積,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產生極大的風險,對人類健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構成威脅。

依托該平臺,將進一步開展農產品、畜禽產品、飼料及飼料添加劑中二噁英及其類似物的高精度檢測技術研究;二噁英及其類似物污染高風險地區的高風險農產品和生產投入品中二噁英污染規律研究;二噁英及其類似物代謝殘留規律和毒理基礎研究等,為政府主管部門對農業領域二噁英污染監管和決策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