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進“十二五”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的順利開展,由我院作科所和中國農學會遺傳資源分會聯合主辦,水稻所和茶葉所協辦的“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項目匯報會”4月6-8日在杭州召開。我院副院長劉旭院士出席大會并就作物種質資源的收集入庫和保存、精準鑒定、繁殖更新和服務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來自專項參加單位的170多位專家參加了會議。會議由作科所副所長王述民主持。
作科所萬建民所長在會上說,專項執行10年來取得了顯著成績,專業隊伍得到了發展,基礎設施得到了改善,但面臨的沖擊和挑戰依然嚴峻,各位專家要認真總結,深入分析存在的問題。他指出,未來5-10年,種質資源研究要圍繞本領域的科學問題,以及國家重大需求,為育種家和農業生產提供優異資源;同時,擴大國外種質資源的收集引進,注重質和量的有機統一。
會議在總結專項實施10年來取得成就的基礎上,深入討論了專項實施過程中存在的重大問題、解決方案等,并對未來5-10年專項的實施規劃進行了討論。
據悉,由我院作科所牽頭、38家科研院所的750位專家組成的“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專項”實施團隊,經過10年的努力,在作物種質資源考察收集、繁殖更新、鑒定評價、分發利用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新收集種質資源5.8萬份;建立了種質資源大規模繁殖更新技術體系,繁殖更新資源近29萬份;完成了3200余份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和棉花等主要作物的精準鑒定評價,發掘了一批具有重要利用價值的種質資源,加快了優異資源的有效利用;建立了作物種質指紋圖譜數碼標識系統,構建了水稻、小麥等作物1000余份優異種質分子標記數據庫,為我國種質資源的知識產權保護提供了技術支持與分子依據;建立和完善了種質資源分發技術體系和分發信息服務系統,種質資源分發供種能力得到顯著加強,比項目執行前提高了4倍多,累計分發資源共37.72萬份次;育種單位利用分發的種質資源,已培育出一大批新品種,產生了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專項匯報會場
利用作科所提供的優質、耐冷水稻種質“秋田小町”和“北陸128”育成的“長白10號”,累計增產1.46億公斤,獲得經濟效益2.1億元
棉花優異種質:矮生類型海島棉,株高只有37cm(普通棉80-120cm)